一共20篇,分上下两篇发布,发给有需要的家长
年中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治当世今欲以先王之政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注释 1.株:树桩。2.走:跑,逃跑。3.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4.冀:希望。5.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宋国人耻笑。 小积累 走,古今异义,是个会意字,从“夭”到“止”。字形上部像双臂摆动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跑的意思。文中“兔走”即为兔子快速跑。又如《送东阳马生序》:“走送之”。 小启迪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工作学习,不靠自己勤勤恳恳地劳动,而幻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 小练习 1.解释加着重号的字词。 (1)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 (2)兔不可复得得(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 3.韩非子通过此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人文主义 D.与时俱进 4.翻译全文
年中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遽:立刻,急忙,马上。2.契:雕刻。3.惑:迷惑,糊涂。 小积累 ”不亦……乎“:固定结构,用反问表示肯定,翻译成”不也是……吗?“如选文”不亦惑乎?“可翻译为:不也是很糊涂吗? 小启迪 “刻舟求剑”又作“契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说明办事不问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小规律 运用追究事因法是阅读成语故事的重要方法。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两个成语故事具有相似的行文结构:先叙事,后议论。议论句是把握形象,理解寓意的关键所在。“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作者用“不亦……乎”的反问句式引发思考;用“惑”作评价,表明态度。从而使读者把握人物形象,明确褒贬意图。 小练习 解释加着重号的字词。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而剑不行()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结合选文谈谈楚人“惑”在哪儿。(用自己的话回答) 4.翻译全文
年中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奇货可居》
原文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曰:"立国家之赢主几倍?"曰:"无数."不韦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注释 1.居:囤积。 2.贾:做买卖。 3.质子:留在国外做人质的王子。 4.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 5.力田疾作:努力种田,辛劳耕作。疾:急忙地从事,引申为辛劳。 6.泽:恩惠。 7.遗世:传留给后代。 8.事:效力。 小积累 赢,形声字,形旁“贝”表义,与金钱财富有关。《说文解字》:“赢,有余贾立业。”买卖得利即“赢"。与其形近的字”嬴“”羸“”蠃“从其形旁可推其义:”嬴“从”女“,女子所生,后为姓氏,如嬴政。羸从羊,表示软弱,羸弱;蠃从虫,是一种虫子,蜾蠃。 小联想 商贾,古代称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范蠡是政治家,后来经商,成为赫赫有名的大商贾;吕不韦是大商贾,后来从政,成为有名的政治家;子贡也算是一个大商贾,后来当学生,再后来成为孔子学说的传播者及教育家。可见,政治家,商人和学者往往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这也成了中国商界的一大特色。 小练习 1.选出与例句“归而谓父曰”中“归”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壮士十年归 C.完璧归赵 D.男有分,女有归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概括吕不韦是个怎样的人。
年中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凿壁借光》
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 1.逮:到;及。 2.穿壁:在墙上打洞。 3.映:照耀。 4.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5.文不识:不识字。 6.佣:雇佣。 7.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8.愿:希望。 9得:得到。 10.资给:资助、供给。 11.遂:终于。 12大学:大学问家。 13.偿:报酬。 译文 略,下期公布,作为练习的一部分。 小规律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异”原为形容词,这里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 小启迪 艰难的坏境不是成功的阻力,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能激发动力,战胜困难。那烛火不仅照亮了匡衡的书籍,更是点亮了他的人生。 小练习 选出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不同用法不同的一项() A.衡乃勤学而无烛B邻舍有炷而不逮 C以书映光而读之D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 2.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选文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揭示匡衡“遂成大学”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4.翻译全文。
年中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 小规律 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快速判断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句子当中的动词,再看动词后是否还有“于”“以”“乎”等介词引导的内容。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到谓语前面。成语“动之以情”就是在“动之”之后还有“以情”,为“用情感打动他”。上文“廪食以数百人”译为“官仓用几百人的供养给乐手”。 小启迪 学习中我们要扎扎实实,实事求是,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这样才能经受的住考验。 小练习 (1)使人吹竽使()(2)好一一听之好()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为宣王吹竽多年的南郭处士为什么逃走?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仓用几百人的供养给乐手。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年中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 小积累 “莫”,文言文中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译为:没有,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等。成语“善莫大焉”,译为没有什么比它大。文中“莫之能陷也”即为没有什么能刺破它。 小启迪 说话做事,要考虑周密,实事求是,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年中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知识点总结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常见多义词例释 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 从 ①跟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策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故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③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 ①详细,详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关心孩子成长,获得更多教育理念/资讯,欢迎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