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江河万千;浩浩流水,润彻千秋。中华文明是以水治为开端的。中国古典而优美的农耕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从单纯依赖自然赋予的水资源,到能动地改造利用水资源,反映了古代人类从生存到发展的文明历程;而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正是基于这段文明的历程得以产生且取得长足的进步。
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在古代享有“八百里洞庭”的美称。
洞庭湖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洞庭湖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处滥觞之地,中华文化中灿烂的楚文化亦发祥于洞庭。两千多年之前,楚文化的代表诗人屈原,生于楚地水乡,又长于洞庭湖畔,最终也归于楚水之中。自此,楚水与洞庭湖便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的“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千多年的洞庭湖水见证了华夏文明一代又一代的发展壮大,并与时俱进的融入现代发展的脚步。
洞庭湖风光
鄱阳湖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中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
几千年来,鄱阳县人民与鄱阳湖结下了不解之缘,老百姓的血管里面都浸透了鄱阳湖的历史和文化。百万鄱阳人民长期以来撒网打渔,以湖为生;筑屋湖滨,以湖为家;退田还湖,以湖为友;在抗洪抢险当中,以湖为敌。在千百年的航运史上,鄱阳的兴衰与鄱阳湖息息相关,有血有泪也有笑。在水运非常繁荣的时候,鄱阳富甲天下,可以说是江南最富饶的县之一,饶州就是富饶之州。
在鄱阳兴衰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四种文化,成为了鄱阳湖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分别为渔耕文化,商贾文化,戏曲文化以及人文文化,这里出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鄱阳湖候鸟迁徙
太湖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自古以来,太湖是名副其实“水乡泽国”,居住在太湖流域的先民在“一面朝天,三面朝水”的环境中,长期与湖水、鱼虾、风浪等自然界的博弈中,不断积累鱼捕经验,形成了诸多的风俗和风尚,对太湖流域吴越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太湖文化,由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到良渚文化发展而来;长江下游三角洲、环太湖流域所创造的发展至今的水文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太湖流域的人们,发展出了渔猎、稻作、水利、航运等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独树一帜的太湖文化,也是中华六大文化板块之一。
太湖鼋头渚
巢湖
巢湖是“三水”之都,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濒临长江,是全国著名的温泉之乡。巢湖是“三优”之城。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渺、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湖光、奇花、温泉、溶洞并称“巢湖四绝”;巢湖银鱼、白米虾和大闸蟹被誉为“巢湖三珍”,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巢湖流域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三十万年“和县猿人”、二十万年的“银屏智人”和五千年前“中国最早的城市”凌家滩文化遗址,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一步步进化的历史转变。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仅辽阔浩大,而且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上联为:“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巢湖夕阳美景
洪泽湖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
洪泽湖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
洪泽湖渔歌唱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