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在现在的口语里似乎不是一个好的字眼,通常被用来指那些风流、朝三暮四之人。
那么,最初,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骚,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扰也,一曰摩马,从马蚤声。”是指用手指为马梳理毛发或挠痒,引申为骚扰、动乱的意思。那用来代指文人雅士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用“骚人”代指诗人,拜屈原《离骚》所赐。
《离骚》在楚辞中占有龙头地位,并在中国诗歌史上树立了显赫的坐标,以至于“骚人”一词作为诗人的代称,在文献资料中层出不穷:
梁代萧统《文选·序》曰:“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宋代文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清代诗人赵翼在其《论诗五首·其二》中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屈原故居“离骚”之意,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解释:“离,别也;骚,愁也。”认为“离骚”是离别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中记载:“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根据《离骚》文中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屈原第一次被放逐于汉北之时所作,是屈原的抒愤释怀之作。
全诗首先讲述自己的身世、才性品德以及与奸邪小人、楚王等人的矛盾,抒发了对楚国政治的无限忧虑;紧接着,诗人驾乘想象的翅膀在天界遨游,但种种追求与幻想在天庭也找不到合理答案,留给他的只有更大的失落和绝望;心中的一切幻想彻底破灭,想到千疮百孔的国家和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终于决定以悲壮来为国殉死。
因为屈原有过被贬黜流放的经历,所以“骚人”也特指那些忧愁失意的文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纵观历代诸多文人士大夫的遭遇,有志难伸或生逢乱世时,更容易在文学路上栽培出绚烂的花朵。曹植、鲍照、陶渊明、杜甫、苏轼、陆游等莫不如是。难怪李白在《古风》中感叹:“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所以,虽然现在的骚人泛指所有诗人,但其实“骚”有“忧愁”之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