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纪年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年号干支兼用法、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生肖纪年、东极大马哈鱼纪年、中西复合纪年法、古埃及历法。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等。
王公年次纪年
年次纪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岁星纪年
岁星纪年,是上古时代的纪元方法。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岁”又名为“摄提”、“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
太岁纪年
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想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在上古时期,人们以岁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来纪年。把周天分为12份,称为12次。此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
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年)的记载。
东极大马哈鱼纪年
大马哈鱼纪年就是生活在东极抚远赫哲人的发明,在洄游季节,将捕获的大马哈鱼头取下一颗晾干收藏,以此记一年。居住在黑龙江省抚远县的赫哲人原来不纪年,根本不知道岁月的概念,每见到大马哈鱼到来一次,便知又是一年,盖以来鱼一度为二岁。
中西复合纪年法
将古代的年号纪年法与公历纪年结合而创造的一种新的纪年法。比如,公元年-年基本对应中国的元始岁年-岁年。复合纪年便于对我国历史方面的研究,复合纪年既可以表示出闰某月的情况,又可以直观的看出与现在远近,且与复兴我国文化的意义不得不说是重大的。
古埃及历法
古埃及的历法包括太阴历和准太阴历等,大体上将每年分为3个季节:泛滥季、长出五谷季、收割季。同时以天为1年,1年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另外再加5天作为节日。比现行的阳历只少1/4天。古罗马的儒略历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