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发展 >> 正文 >> 正文

筱青读诗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4/27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

他出生于湖北襄阳一个书香世家,年轻时倾慕司马相如,曾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其山水诗清淡有致,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的诗很多,最著名的当然是他的那首《春晓》。

三岁小儿背唐诗最先学会的也许就是这首: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毫不夸张的说这首诗中国人几乎人人会背。

几乎可以和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媲美。

其实,在唐代,孟诗人最著名的可不是这首《春晓》,而是我们今天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原因是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不仅仅是一首山水诗。

它更是一首成功的干谒诗。

所谓干谒诗,是指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给那些当大官的人一种诗歌。

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那时候士人想要做官,除了科举还可以走“后门”推荐。

这种“后门”是光明正大的,不是请客送礼。

而是写一首诗送给朝廷上有权有势的人。

毕竟在唐朝,上至皇帝公卿下到贩夫走卒,没有不会作诗的。

作诗是一种时尚和潮流,不会作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唐朝人。

这首是孟诗人写给当朝张丞相的。

而这张丞相就是写“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

因为这首诗孟浩然一时名动京城。

这首诗也就成了孟浩然的成名作。

只可惜造化弄人,孟浩然最终也没有登上仕途。

最终只好寄情山水,隐逸深林。

如李白所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今天我们就一起分享一下孟浩然的这首成名作。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孟浩然起笔从洞庭湖写起。

金秋八月,秋高气爽,洞庭湖中湖水暴涨,几乎与岸齐平。

这样的湖水,几乎可以涵虚、可以混太清。

虚和太清都是天的代称,涵虚是指天倒映在水里,水包含了天空。

而“混太清”则是指天水相接、水天一色,茫无涯际。

不愧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起联就写得如此浑厚阔大。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就是这颔联让孟诗人名动京城。

云梦泽:古楚国之泽名。

云梦本有二泽,分跨今湖北省境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面积约八九百里,为古代诸侯畋猎之所。

所谓“气蒸云梦泽”,是说洞庭湖水水汽蒸腾、白白茫茫、浩渺无边,弥漫在整个云梦泽上。

而“波撼岳阳城”则是说长风吹过,洞庭湖波涛汹涌,放佛要把岳阳城撼动。

洞庭湖现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唐朝时候,洞庭湖号称“八百里洞庭”,面积超过鄱阳湖,是第一大淡水湖。

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写洞庭湖的名篇很多,比如:

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些写洞庭湖的诗歌作品各有特色,但是把洞庭湖写得如此气势磅礴的,恐怕只有孟浩然,无人能及。

宋代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两句终于由写景转入正题了。

正题是什么呢?

“欲济无舟楫”,是说洞庭湖这么辽阔,我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船和桨。

这真的只是在说洞庭湖吗?

当然不是。

这句诗表面上看是说要渡过洞庭湖到对岸去没有船,实际是说我想要投身到政治大舞台中去。

可是呢,就像我渡水没有船和桨一样,我想做官也没有人接引、没有人帮忙。

尾联诗人写得特别矫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谁是垂钓者?

姜子牙渭水垂钓,终究辅佐文王、武王而成天下之业。

所以垂钓者便是您张丞相,便是张九龄啊!

而“羡鱼情”则巧妙地引用了《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且另有一番新意。

如果我选择不渡过洞庭湖就闲居此岸,我又为自己辜负了这个圣明时代而感到羞耻。

为什么圣明时代端居就是羞耻的呢?

因为孔子曾经曰过: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按照儒家的观点,如果国家有道,那么君子就应该出来为国家服务;

如果他没有履行好这个职责,那就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

想要出仕,没人援引,想维持现状又自觉惭愧,真是进退两难。

至此,诗人的意愿终于表达清楚了,这是一首自荐信。

只是孟诗人很聪明。

聪明在哪啊?

首先,说出了自己不甘寂寞出仕做官的愿望;

第二,赞美了张丞相,把他比作辅佐周公的姜子牙。

第三,夸奖了天子圣明、国家有道;

方方面面都夸到了,而且不露骨,不卑微,马屁拍得不露痕迹。

那么结局如何呢?

孟浩然因为此诗真的得到了张九龄的赏识,并且结交当时最有名的那些诗人。

比如:王昌龄,王维,李白。

只可惜孟夫子可能真的没有做官的命,高考还是落榜了。

据说这期间孟浩然还有一次特别的机会。

有一次孟浩然到王维的家里做客,适逢唐玄宗忽然来到。

孟浩然一介草民,惊慌无处可避,只好避于床下。

王维趁机向玄宗推荐孟浩然的才学,最后并把躲在床下的孟浩然引出,拜见玄宗。

玄宗皇帝早听说过孟浩然的才名,便问起孟浩然有什么名作。

此时的孟浩然大概是大脑短路。

他既不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不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他居然吟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

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一听“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便不高兴了。

甩出一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从此孟浩然的仕途之路,便彻底断了,最终以布衣终老。

(这几天筱青姐姐在闭关修炼,山里信号差,更新可能会不及时,在此致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