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始建于公元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
西晋南北朝时,因天岳山又称巴陵山。所以称阅军楼”称为“巴陵城楼”。因楼高水阔,被誉为“巴陵胜状’。
到了唐代,因李白游览后的诗句中有“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始称“巴陵为岳阳”。(岳阳即天岳山之南的意思)因巴陵城改为岳阳城,巴l陵城楼也随之改为岳阳楼了。是文人怀古必游的胜地。
特别是到了北宋庆历六年,范仲淹为岳阳楼重修题写的(岳阳楼记),更是使岳阳楼名声鹊起。成为江南名楼。其中的题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深入人心。成为中华精神文化层面中理想化了的,做人更是为官,应该秉持的道德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岳阳楼历史上几经损毁又几经重修,每次重修的模样,都带着不同时代的风格。也就是说,单从外观上看,此岳阳楼非彼岳阳楼。但从文化承载上说,此岳阳楼亦彼岳阳楼!
每次重修,都不影响历代有历史情怀的文人墨客,追古抚今,前来凭吊。
各朝各代留下诗文无数
是江南三大名楼最具现实内涵的名胜
夕阳西下,金辉洒落,任你思绪万千。
物静人稀,唯有胸中块垒犹如滔涌。
此时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意味。
不由想起:明代魏永贞的诗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正是代表性地表达了岳阳楼,在文化层次中,早已不是某一地的,一城,一水,一古迹。而是映在天下人心中所寄托的那些人文蕴含。这样的理解您觉得对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