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李洋说科技”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一篇力作,具有较高的思想成就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久负盛誉,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十分充实,作者写景抒情,议论明志,通过描绘、赞美岳阳楼一带的湖光山色,书写悲喜情怀,进而展示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开阔胸襟,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的思想境界,至今具有教育作用。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庆历四年春”至“属予作文以记之”,交代了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意在说明岳州知州滕子京政绩显著,重修岳阳楼亦为一时之盛事,自己遵嘱作文记胜,是义不容辞。第二段,“予观夫巴陵胜状”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泛写岳阳楼一带的壮丽景色,并指出人们于此会有多种感受,从而启发下文。这一段可分做两层:第一层,着重点画洞庭湖的气势、范围及其风光的变化,借此说明岳阳楼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揽胜之处,主要在于洞庭湖的伟美壮观,气象万千。第二层,委婉地指出,前人对岳阳楼已有详尽的记述,由于这里是南来北往各种人物的著名之处,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处世态度各不相同,因此面对这里的湖山美景,感受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段议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段,“若夫器雨罪霏”至“感极而悲者矣”与第四段“至若春和景明”至“其喜洋洋者矣”,都是具体的写景记人,通过不同的景致,展示人们不同的精神世界。在阴雨的日子里,日月无光,山水变色,人们会触景伤情,悲从中来;在晴和的春光中,人们则会陶醉于湖山美景,心旷神怡,忘却忧愁,喜气洋洋。一悲一喜,照应前文,具体地说明人们在岳阳楼上的不同感受。“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至“吾谁与归”,从写景抒情转入议论,巧妙地否定了前文所述的为一己得失而忽悲忽喜,进而展示悲与喜的最高境界,表达了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于此揭示出全文的主题,完成了思想升华。这篇散文结构紧凑完整,层次十分清楚。全文不足四百字。文意几经转换,但笔调流畅,气势一贯。此外,文章在写景、抒情、议论三者关系上,也结合得很好,不仅是步骤有序,而且能做到衔接自然,景物描写能够形象地烘托情感的表露,和谐饱满。议论则是缘感而发,逐层深入。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全文的思想主旨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在语言运用方面,这篇散文也获得了较高的成就。写景文字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极为传神,表现出洞庭湖山所具有的气势及其恣态的变幻。又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予以生动地再现。议论文字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更是深刻动人,有着巨大的警策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骈散结合是这篇作品在行文上的又一明显特色。通篇看来,文章给人感觉是奇章散行,而其中状物写景、抒情议论之处,又多用偶句,排比有致,呈现出鲜明的色彩。这两者的结合,使文章既流畅自然,又充实饱满,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其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写成的。文中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尽管他的思想难免有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至于文中所倡扬的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更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