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一下北京市近十年的中考,古诗文阅读题分值,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年之前,连背诵默写,带文言阅读,总分值都保持在15分以内。年之后,因为增加了诗歌鉴赏,一下子分值就增加到18、9分了,不仅如此,有时,传统上的基础运用或者现代文阅读等部分,也会牵涉到文言诗文内容的考查。同时,务必又要注意到总分值的变化,年之前试卷满分是分,到年之后,试卷满分是分,总分值下降了20分。但是,文言诗文阅读的分值增加了4、5分,这一降一增,意味着文言诗文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了。实际上,随着近年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调门不断调高,从教材到考试,文言诗文所占比例都在增加,未来还会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所以,认真琢磨一下古诗文到底如何学,如何考,是个大问题。如果方向不正确,那么,越努力就距离正确的目的地越远。下面以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题为例,回顾一下过去,展望一下未来。谈谈我对古诗文学习的一点儿看法,算是重申一些基本常识。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默写。(共4分)6.其必曰“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1分)7.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1分)8.座右铭是用来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如果用两句古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选用的诗句是“①______,②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第6、7题是常规操作。通过“硬默”的方式考查文言诗文,尤其是文言诗文中的名句。但是因为考试中的评价方式通常是每空一分,有错别字不得分,而且,考查范围又相对来说比较明确,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就会花大量时间,要求学生反复默写,甚至直到全班所有同学全都完全正确为止。因为这是在复习中最有抓手,也最见效果的一件事。但是,只看到最终的效果(产出)远远不够,还要看看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实际上,为了考试中拿到这背诵默写的几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要求学生机械反复抄写直到确保无误,不仅仅宝贵的时间没有完全用在刀刃上,更大的问题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积极性,甚至让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学习文言诗文就是死记硬背。要对这个问题作出调整,可以考,但是要放开范围,扩大范围,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多背诵一些文言诗文。但是,又不要在错别字的问题上过度较劲儿。要允许每一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或者用拼音替代。学习文言诗文的经验告诉我们,常常那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是理解中出了问题,而要想深入理解,需要有相当的数量作为基础,在互相比较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纠错。第8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课内外结合,这个步子在这几年就已经迈出去了。这个发展趋势务必要注意,考查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课内的有限的几首(篇)古诗文,而且,会延伸拓展到课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