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莫过于唐代,唐代著名大诗人莫过于李白和杜甫,自古也有“李杜诗篇万口传”的佳话,以此赞美“诗仙”和“诗圣”的文学造诣。然而凡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最终的结局也总是扑朔迷离,与李白并驾齐驱的大诗人杜甫,他的死因不仅至今成谜,而且他的墓葬到底在哪里也是众说纷纭。从河南到湖北,从湖北到湖南,甚至在四川成都、陕西等地也都有杜甫墓的传说。那么,这么多的地点,究竟哪一个才是杜甫的埋骨之地呢?杜甫画像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远祖是汉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酷吏杜周,晋朝的当阳侯杜预也是他的远祖,祖父是大诗人杜审言。杜甫出身名门,经历过唐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可是随后而来的“安史之乱”却让他一生颠沛流离,最后的结局也分外凄凉。迄今为止,陕西华阴、四川成都、湖北襄樊、河南偃师和巩义、湖南平江和耒阳,都有传说杜甫葬在当地。不过据专家考证,前三处是杜甫衣冠冢和纪念性墓葬,然而剩下的四处也有区别,一种属于灵柩旅殡墓地,另一种才是真正的杜甫墓地(也是埋骨地)。据史书记载,杜甫晚年颠沛流离,在湖南和湖北两地艰难度日,最后病死在了湘江的一条船上。湘江就位于湖南,所以说杜甫的最终去世地就在湖南,可是具体在什么位置却让后人犯了难,因为在湖南耒阳和平江两地都有杜甫墓,而且两地人民都说杜甫是在当地去世的,为此双方争论了几十年。平江杜甫墓祠公元年,穷困潦倒的杜甫离开湖北夔州,由三峡而出,进入湖南岳阳,准备投靠好友韦之晋。可是当他到达岳阳时,韦之晋已经调任长沙,于是杜甫又急忙赶往长沙,到了长沙之后却得到了韦之晋暴毙的消息,他只好在长沙靠摆摊卖药材艰难度日。不巧,此时长沙城发生了“臧玠叛乱”,杜甫怕被贼人所害,于是从岳阳南下郴州,想要投靠他的舅舅,结果在耒阳遇到了洪水。问题就出在这里,从耒阳北上可以到达平江,这就符合平江人所说的“杜甫在平江去世”的说法,反之杜甫就是死在了耒阳。平江杜甫墓平江人认为,杜甫是从耒阳北上,到达了岳阳(岳阳市平江县),而且是在那里病逝的。他死后当地县令觉得一代文坛巨星陨落,心中颇为不忍,于是在岳阳为杜甫修炼杜甫墓祠,纪念杜甫的成就。之所以认为杜甫北上,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有关杜甫的史料中记载,杜甫的身体非常不好,到了晚年已经是百病缠身,他很可能北上岳阳躲避洪水,顺便调养身体。当时已经是初冬,如果他选择北上,就必须要经过长沙,再由洞庭湖进入汨罗江,因为汨罗江周边群山环绕,可以屏蔽风浪,减少杜甫的劳累。不仅如此,杜甫写的《长沙送李十一》也提到:“与子避地西康,洞庭相逢十二秋”,说明他可能经过洞庭湖到达了岳阳,并在岳阳去世。耒阳杜甫墓其二是四十多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将杜甫灵柩迁往河南偃师时,经过湖北襄阳,突然想到大诗人元稹在此处,于是他就请元稹为爷爷题写墓志铭,元稹当时就写下了《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其中有几句:“扁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这也清楚地记载了杜甫是死在岳阳,而且元稹生活的年代离杜甫不远,所以可信度更高。那么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从理论上来说,杜甫是河南人,他选择北归也是想要落叶归根,既然耒阳的洪水挡住了他南下的路,他确实有可能向北走。大诗人元稹所写的墓志铭可信度也很高,从落叶归根和元稹的题词来看,似乎都可以证明杜甫去世于岳阳。不过,这一说法也有不合理之处。元稹“臧玠叛乱”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此次长沙兵变长达四十二天,给长沙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杜甫如果是因为耒阳的洪水无法南下而选择北上,那么他只要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到达长沙。也就是说杜甫路经长沙时仍然兵戈未息,他这样贸然回去,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明皇杂记》也记载,杜甫南下郴州时,在耒阳方田驿遇到了洪水,周围一片汪洋,杜甫苦苦支撑了六天,终于等到了耒阳县令的到来,耒阳县令崇拜杜甫的文采,所以给他安排了住处,还给他送去了酒和肉。既然县令能给杜甫送吃的,就说明大水已经退去,那杜甫完全可以选择南下,并不一定非要北上。况且那时杜甫已经百病缠身,北上是在消耗他的体力,如果撑着最后一口气南下投奔舅舅,还能得到照顾,北上的话就能能孤苦伶仃,客死异乡。杜甫雕塑元稹在墓志铭中提到的“旅殡岳阳”,也非常可疑,因为岳阳在古代叫做岳州,直到民国时期才改名岳阳。而至于后人所熟知的《岳阳楼记》和元稹的《墓系铭》中提到的岳阳,都是经过后人多次修订的作品,早已经和作者最初的版本大不相同,所以元稹怎么可能未卜先知,知道一千多年后的人,把岳州改成岳阳了呢?因此,杜甫北上岳阳的可能性很小,况且史书中史料也确有记载:“杜甫客死耒阳,时年五十九岁。”平江和耒阳之争,说到底只是杜甫去世地的争论,杜甫最终的埋骨之地是在河南,因为四十二年后杜甫的孙子把他的灵柩迁回了河南。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在河南也有两座杜甫墓,分别在偃师和巩义,那么哪一座是杜甫最终的埋骨之地呢?偃师杜甫墓呼声最高的是偃师杜甫墓,偃师是杜甫的祖居地,他的远祖杜周和当阳侯杜预曾经都居住在偃师,当阳侯杜预的墓也在偃师,而当阳侯一直是杜甫最崇拜的人。他曾经说过:“生不能与当阳侯并列,惟愿死后葬在一处,还能仰慕祖先的风采。”因为杜甫去世时正值战乱,所以他的心愿并没有实现,而是被葬在了湖南。《新唐书·杜甫传》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杜嗣业把杜甫的灵柩从湖南耒阳迁往河南偃师,归葬在偃师西北首阳山前,大致位置在今天的杜楼村一带,明朝的《河南县志》也是如此记载。杜甫的墓碑是乾隆年间所立,上面刻有“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之墓”(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在唐朝担任过工部员外郎)。杜甫墓往北分别是他的祖父杜审言和远祖当阳侯杜预的墓,可以说偃师的杜甫墓完成了杜甫想要与“当阳侯并列”的心愿。当阳侯杜预墓碑不过,在邙山岭的杜甫故里景区内,有一座巩义杜甫墓,巩义是杜甫的出生地,据说杜家后人将杜甫灵柩迁往偃师之后,后来又把他的灵柩迁到了巩义。巩义杜甫墓前有两块大石碑,其中一块是清康熙年间所刻,上有“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另一块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杜工部墓”几个大字。康熙年间的碑文上明确记载:杜甫先归葬于偃师当阳侯之墓侧,后移居巩县。南宋《宋朝事实类苑》、司马光《温公诗话》、明嘉靖年间的《巩县志》、《河南县志》也都记载杜甫墓在巩义,明朝诗人还留下了“杜陵诗客墓,遥倚北邙巅”的诗句,似乎种种迹象都证明杜甫墓在巩义。那么究竟是只有一个杜甫墓,还是杜甫先被安葬在了偃师,后来又被迁到了巩义呢?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最终可以认为只有偃师杜甫墓才是杜甫的埋骨之地。首先这里是杜甫的祖居地,他的历代祖先都葬在这里,包括他的儿子杜宗武也葬于偃师,而且杜甫临终时也交代了后人,要把他葬在偃师。在遵从祖训的古代,杜甫的后人当然要听从他的遗愿,又有什么必要把已经死了多年的杜甫重新挖出来,再送到巩义安葬呢?巩义杜甫墓其次很多名人的诗词,也可以证明杜甫墓在偃师,后晋刘晌等《旧唐书杜甫传》云:“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末阳迁甫之枢,归葬于堰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宋赵令峙《侯鳍录》也写到:“杜子美坟在来阳,有碑其上。”至于“遥倚北邙巅”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谬误,偃师杜甫墓在首阳山下,距离北邙山巅还有十几里远,而巩义杜甫墓在康店乡北邙山巅上,所以无论是哪个杜甫墓,都没在北邙山巅上,这是一句以讹传讹的诗,无法证明巩义杜甫墓的真实性。那么巩义的那座墓,又究竟是谁的墓呢?据学者的实地考察发现,这座墓并不是杜甫墓,而是康店乡的康氏祖坟,专家们在康店乡遇到了一位姓康的工程师,他说大家公认的杜甫墓前有一座大平台,平台的下面就是康家的祖坟,只是因为祖坟之上有杜甫的墓碑和塑像,所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里是康氏祖坟,而认为这是巩义杜甫墓。杜甫塑像尽管当年杜甫究竟是否北上,去世于平江还是耒阳,至今仍然是个谜,但是基本确定的是,杜甫最终的埋骨地是在河南偃师,这里是杜甫的祖居地和祖墓所在地,并且有杜甫最崇拜的远祖杜预,杜甫葬在此处,一能完成落叶归根的心愿,二能实现与“当阳侯并列”的梦想,总体来说符合史料记载,也符合人之常情,所以偃师杜甫墓应该就是杜甫最终的埋骨地。斯人已逝,杜甫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那谜一般的下落,还有他留下的无数脍炙人口的诗作。历史就是如此,它把一个才华横溢的人隐藏起来,让他变得神秘莫测,留给后世关于他的无限幻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15.html
上一篇文章: 亚坤夜读丨谭仲池芙蓉朝晖有声诗歌人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