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武汉市的地标建筑。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年),经历了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于年重新建造。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以来,黄鹤楼以其壮丽的景色被誉为“天下绝景”,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还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的主楼是四边套八边形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楼顶有五层飞檐和攒尖楼顶,覆盖着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环绕着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整座楼的形状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黄鹤,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挂着书法家舒同题写的“黄鹤楼”三字金匾。
那么黄鹤楼的名字是如何来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仙”,一种是“因山”。
“因仙”的说法有两种版本。第一种说法是有仙人驾鹤经过此地,于是这座楼就因此得名。第二种说法是在此地的辛氏酒楼的墙上有一只会跳舞的黄鹤的画像,店家的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一位道士再次来到此地,用笛声召唤黄鹤,然后乘鹤飞走,辛氏酒楼主人遂出资建造了这座楼,并将其命名为黄鹤楼。
“因山”的说法经历了历代的考证,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得名。古代的“鹄”与“鹤”二字发音相同,因此“黄鹄楼”就被称为“黄鹤楼”。
除了黄鹤楼的美景和名字的由来,黄鹤楼还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鹤楼传说是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楼为故事发生地的传说组成,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丰富多样。这些传说起源于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当时战乱频仍,政治黑暗,人们生活在痛苦之中,但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为传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渴望超脱现实的苦难,将希望从今生转移到来世,从地上转向天国,幻想着超凡脱俗,羽化而登仙。因此,“仙人乘鹤”的故事应运而生。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虽然这本书已经失传,但现存最早的文字保存在萧子显的《南齐书》中,之后还有四部正史和一些重要典籍、传奇记载。
黄鹤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它以其壮丽的景色、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探索。无论是对于历史的追溯,还是对于文化的传承,黄鹤楼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感受它的魅力和美丽吧!
#武汉#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