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押题,古代诗歌鉴赏之一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
一、历年真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首词描会的是(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
(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明理由。
(1)端午
(2)(1)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1)题目是“竞渡”,契合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深深杨柳”也说明树荫浓密,暗示着夏季。
(2)首先要能辨别两字之间不同的表现力,其次更重要的是要把两个字分别放在上下文中去体味推敲,
看哪个字更能符合全诗豪迈有气势的意境。
2.
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闽。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1)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学
科网(2)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
(1)抓住题干中的“微寒”一词,所以应从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人手。
(2)答题时,应思考为什么酒拳消,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以及此题的分值。
二、中考预测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上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2)从“狂”“卷”“挽”三字中任选一字谈谈该词是如何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
(3)这首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完成小题。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_______”和“_______”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写诗人登楼观感。
(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
3.阅读下面的调,完成后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南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②。古今多少事,渔唱③起三更。
①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写作本词时,洛阳已沦落敌手(金国)。②新晴:指雨后初晴。③渔唱:渔人编的歌。
(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上下片都以写回忆为主,描写了词人往昔在家乡与朋友一次宴饮的场景。
B.“长沟流月去无声”指的是月光随着流水悄悄不见了,体现了时间流逝之快。
C.下片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表达了词人经历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的伤感。
D.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了。
(2)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的“往昔”和“三更”很好地呼应了词题“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B.“杏花”一句,既点明了宴饮的时节,又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绮丽的画面。
C.“闲登小阁看新晴”一句点题。“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回忆中的事与目前处境联系起来。
D.全词抒情含蓄,情景交融,令人印象深刻。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请简要赏析第三句中“护”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5.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表达诗人对艰难时局忧惧不安的一个词是?
(2)请从任意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的第一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有什么表达效果?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三、答案解析
1.(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
(2)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3)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卫国,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若答壮志未酬,渴望国家一统,建功立业也对。
(1)首先要仔细观看画面,可从周國环境、人物穿着、人物行为等推断画面中的人物名字。进而推断所描绘的故事情节的内容和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从描绘的画面判断应该展示的是“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一句。
(2)苏词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大气磅礴,乐观开明特点。如此词中的“狂”宇,激情奔放,粗犷豪迈;“卷”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挽”: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这三个字,无不体现着苏轼作为放派代表词人的一面。
(3)考查词爲所抒岌的思想感情。可抓住诗句内容或表现手法来分析。这首词上阕叙事,描写了出猎时的壮观场面。下阙抒情,表达囟己希望报国守边的屡望。善用典故,词人以孙权和魏尚自比,表达了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特别是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2.(1)夕阳(迟);欲暮(时)。
(2)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老大伤悲的落寞之情;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提取能力。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回答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可提取“帘旌不动夕阳迟”中的“夕阳”,“徙倚湖山欲暮时”中的“欲暮”作为答案。
(2)考查对诗歌重要信息的提取。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所以答此题最好联系一下时代背景。“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颠沛流离;国土丧失,中原动荡;风霜中的枯朽想到人生老迈等。
3.(1)A
(2)D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宇词理解、词句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仔细阅读这首词,了解上下片的内內容,然后研读四个选项,可以看出,A项表述错误,这首词上片忆旧,下片抒怀,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匀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仔细阅读这首词,了解上下片的内容,然后研读四个选项,可以看出,D项表述错误,全词直抒胸臆,而不是“抒情含蓄”。
4.(1)“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母亲用双手看护着孩子一样,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庭前优美的风景。
(2)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学
科网(1)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景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景物的情感。
(2)考查对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的把握。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5.(1)惶恐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的情形。(意思相近即可)
(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作者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表示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要求从任意角度赏析,难度降低不少,可以从炼字,也可以从修辞手法,还可以从抒情方面来赏析。如从修辞方面,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6.(1)“浩荡”一般用来修饰流水,这里用来修饰“离愁”,使抽象的情绪具体可感,表现了诗人愁绪之浓。
(2)诗人以落花自喻,借落花与“春泥”的关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的心志,表现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1)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浩荡本义:流水的广大无边。离愁:离别的愁思。用“浩荡”修饰“离愁”,形容愁思无穷无尽。使抽象的情绪具体可感。抒写诗人辞宫离京时的心境,表现出诗人的忧虑、怨恨以及失落。
(2)考查诗句所表达的心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虽然败落了,化作春泥了,还要为后来的花提供养料。这里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已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读懂诗句内容,了解好写作背景是作答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