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世人都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不知道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4/9/11
提起最能代表北宋的文人,很多人会提苏轼。苏轼虽然优秀,但还不是最能代表北宋的文人。真正能代表北宋的文人,是范仲淹。世人都知道他的《岳阳楼记》,却不知道他的经历和身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以天下忧愁快乐为己任,堪称北宋风骨第一人。年,范仲淹出生在一个七品县令之家,父亲范墉在他两岁那年就去世了,母亲为范家所不容,就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改名朱说。范仲淹从小聪明懂事,立志此生不当宰相,便为良医,而要为相,必须通过科举。于是范仲淹稍大一些,就来到醴泉寺读书,因为朱家的日子并不宽裕,范仲淹在醴泉寺只能划粥断齑,但他毫不抱怨,而是昼讽夜诵,发奋苦读。23岁那年,范仲淹意外地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感泣辞母,来到应天府学院,投师戚同文门下继续学习。及第之后,范仲淹被授广德司理参军,掌管诉讼案件事宜。有了正式的俸禄,范仲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母亲接回奉养。两年后,因为治狱廉平、刚直不阿,范仲淹被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使推官。在此期间,他向皇帝上了一折《改姓表》,恢复了自己的本名。庆历三年(),范仲淹奉命向宋仁宗“条陈十事”,列举了十条亟需改革的问题,其中有八条,涉及到了对官僚的整顿。在帝制时代,要推动这样一场以整顿官僚为核心目的、严重损害官僚利益的改革,毫无疑问,只能依赖皇权。宋仁宗本来是愿意支持这场改革的。但宋仁宗对改革的支持,只维持了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发现,在整顿官僚的过程中,范仲淹等以“君子”自居者,公开肯定“朋党”,抱成了一团。在皇帝眼里,官僚中的“好人(君子)抱团”,比“坏人结党”更有害。后者为了腐败怠政,言行上往往选择迎合皇权的喜好;前者则相反,为了所谓的“政治理想”,常常会走向要求制约皇权。对“好人抱团”这件事,宋仁宗毕生存有极高的警惕。庆历五年,反对范仲淹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仁宗改革信心逐渐下降。在这时期,范仲淹依然接受了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写了一篇千古绝唱《岳阳楼记》,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先贤为榜样,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用事态度。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敢于发声的优良传统,不过想在大抵都丢失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