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图片 >> 正文 >> 正文

爱唐宋词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5/1/7
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我们认为范仲淹是宋词豪放派的先驱,因为有他有《渔家傲》,里面的“长烟落日孤城闭”和“浊酒一杯家万里”实在是太给力,王国维先生认为气象足与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相比(《人间词话》第十)。不过,这首词上中学时已经学过,再细读会觉无趣,于是我们拿来他的另一首词来理解他的豪放。先看全词: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矣、老成尪(读wāng,脊背骨骼弯曲;也指足跛)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词意图)这首词叫《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剔银灯”是词牌名,又名“剔银灯引”,双调七十五字,前后段各七句、五仄韵。另有双调七十四字,前后段各七句、五仄韵;双调七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等变体。“欧阳公”,指的是欧阳修;所谓的“席上分题”,指古人在酒席上拟一些诗词题目,然后大家分别赋诗填词,以助酒兴。想必范仲淹是分到了这个题目,于是有了这首杰作,所以,这首词不是酝酿已久的词,而是即兴之作。先说说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范仲淹幼年丧父,母嫁改姓,后范仲淹得知身世后,经少年“断齑画粥”的苦读,终于考中进士,走向仕途,但他秉性耿直,并不适应官场,一生曾两次被贬出京。(《清平乐》中的范仲淹)第一次被贬时,他任职未久,完全就是受排挤,当时欧阳修与范仲淹并不认识,但却挺身替范仲淹打抱不平,结果欧阳修也被贬出朝,可见两人同样是刚正不阿的秉性,是真正的志趣相投。宋仁宗庆历三年(年),范仲淹被仁宗重用,回朝当上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全面主持“庆历新政”,此时的欧阳修也已回京,于是成了范仲淹重要的支持者,但所有的改革都必然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扑,由于守旧派的阻挠,新政很快就失败了,年,范仲淹第二次被贬。依照词意,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应是二人在两年短暂的共朝之后的饮宴之作。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后,他和欧阳修二人都被贬出朝,第二年,也就是年,中国散文史上的名作《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同年出世,这是二个“忘年交”(范仲淹比欧阳修大18岁)的心意相通之作。(《清平乐》中的欧阳修)两人都想强国,强国的改革措施却徒劳无功,两人都性格耿介,但都仕途失意。此时的他们,是极度苦闷与无奈的状态,于是在酒酣耳热之际,范仲淹写出了这篇类似“看破红尘”、“参透人世”的词作,或者说,这是一篇“牢骚”之作,试想,倘若不是两人关系足够亲密,范仲淹怎么会在欧阳修面前展示自己的内心软弱。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陈寿的《三国志》分《魏志》《蜀志》《吴志》三部分组成,范仲淹以《蜀志》起句,拉出宏大历史视角,他所着眼的,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是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没错,东汉末年,把天下三分的盖世英雄曹操、孙权和刘备,只不过是词人眼中的笑料。(三国形势图)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用尽心机,算计来算计去,到最后只不过是得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我们看《三国演义》,就会觉得三国时期的人真心是计谋百出,一个个都心思深沉,但最终的结局,不过是三分天下而已。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于是我们仔细寻思,细细算来,曹、孙、刘的你争我夺,还真不如像刘伶一样一醉一生呢?人世都无百岁。少痴矣、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人很少能活到百岁,幼小时候,不知世事,等到老年时,又衰弱得不成样子。中间只有青壮年时期最可宝贵,怎么会忍心用这宝贵时间追求功名呢?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一品,指官做到极致;千金,指财富积累到极致,合起来就是富贵至极,那又如何呢,谁又能躲避那衰老的规律呢?那么这首词对于我们认识范仲淹有没有价值呢?(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因为在这样事关人生价值的“宏大主题”之下,范仲淹一改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惯有面目,他用近于“俏皮话”的语气写出了近于消极的词句。他肯定不是一个消极的人,当我们明白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后,就会觉得,原来这只是他感性的一面,他也有柔软的内心,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不单单只是一个干巴巴只知忠君爱民的士大夫、一个君子,那个在边塞击剑而歌,高唱“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豪杰,实际上,也是个可亲近,甚至可爱的人。实际上,他一生到头,也没有改掉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到年,范仲淹用一生积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花洲书院范仲淹像)年,范仲淹调知颍州,他扶疾上任,途中病逝,享年64岁。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后又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他的谥号是“文正”,这是文人死后品级最高的谥号。直到现在,神州各地,到处都有范仲淹的雕像,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位“范文正公”。(之22,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