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山湖云海
年少之时,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略知其字面的意思,为其记事、写景、抒情相融合的手法而赞叹不已。评论指其文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也只是一一将其记在笔记,考试时加以背诵。
后来再读《岳阳楼记》,在反反复复低回浅吟之中,在一字一字轻抚其意之时,仿佛看见一副置于漫长时空中悠远的画卷,舒适、坦然又通通透透。
降职任岳阳的太守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庆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的范仲淹,接下了朋友的邀请,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正是这样的契机,才有熠熠生辉的文章留存时光。
授课过程中,细细查阅了这个篇外的细节。当时同是被贬的范仲淹或许出于朋友的托付,或许希望以此表明自己的心迹,于是客居千里外的他仅仅凭借一幅图画的想象便写出了如此美文,可见其笔力深厚、文采斐然。
但我想论述的并不是他的文笔,而是看见了一位忧国忧民之人终于有了一个切入点,可以尽情去抒发他的情怀。他的心中,不只是文人墨客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他的目光,更是逾越古今,超然物外。
于是,我们因为他的文字而感受到岳阳楼的雄伟奇观,感受到无数迁客骚人阴晴悲喜之情真意切。于是,我们因为他的文字而感知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的治国理念。
阴雨连绵之景象,商旅不行之困境,有登斯楼之满目萧然。春和景明之时,上下天光,郁郁青青之色,有登斯楼之心旷神怡。如果仅仅如此,便与常文无异了。
可是心怀天下的范仲淹,越过山水,越过阴晴风光,越过世人的悲喜论调,求取古仁人之心,将宠辱与忘却,以此在风云跌宕的生命历程中自我修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读此文,读着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也读着他辽阔豁达的胸襟。读此文,读着两位性情相和、情怀高远之人相惜相勉的真挚友谊,一段丰盈的文字,成就了滕子京仁政的美德,更是成就了一代文人的千古情思。
原来,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真正的士大夫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拥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目光所及皆是百姓的苦乐,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随着散文的诵读流转在时光。
一湖、一山、一楼,那是谁的把酒临风,一月酿成诗?但山河依旧,楼台清风依旧,洞庭眉眼间横际无涯的湖也依旧,我们终于在满觞的美酒中点点体会到赤子的忧乐旷达,感悟着横越无涯的浪漫色彩。
本文由山湖云海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