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图片 >> 正文 >> 正文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家国天下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5/6/24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www.znlvye.com/

《岳阳楼记》是一部千古传世的名篇,其影响力犹如一个强大的文学磁场,吸引着无数读者驻足欣赏。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迁客骚人的不同心境,更传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远哲理。这一切,都离不开巴陵郡守滕子京的独具慧眼。

当年,滕子京邀请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可谓独具匠心。正是这份邀请,使得后人有机会一睹这篇美文的真容。在这篇文章中,洞庭湖的风光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犹如一幅画卷。湖水浩渺,气象万千,时而宁静,时而波澜壮阔。洞庭湖的变幻无穷,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令今人称道的是,一泓浩渺无垠的湖水,一座新建的专门用于观景的楼阁,一道亮丽而变幻莫测的风景,一个述事记胜的嘱托,始终同建功立业、效忠朝廷这类儒士的心思联系在一起,作者寄情家国的忧乐感受与洞庭湖、岳阳楼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与其说是作者独到的匠心,不如说是作者“忠”旨的自然天成。

范仲淹,出身贫寒,自幼时期就屡遭生活所累,一度陷入三餐不继的困境。然而,他并未被逆境所击垮,反而将生活的艰难视为砥砺自己人格的宝贵财富。他奋发向前,立志成才,最终走上了仕途之路。

为官之道上,他始终将自己的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而是牵挂着天下百姓的疾苦。他在庙堂之上,秉持忠诚之心,不时向皇帝递交批评时政、提出合理建议的奏章,以期为国家尽忠职守。在地方主政期间,他致力于推动地方发展,消除弊端,关心民生,慰问贫困百姓。他始终坚信,为官一任,就应该造福一方。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忠诚、正直、为民的官员形象。他的一生,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也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他的一生中,范仲淹始终将国家的利益置于首位,他的忠诚、担当和为民情怀,用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标准来衡量,范仲淹也的确称得上是成功的儒士。范仲淹倡行的庆历新政虽然无果而终,但非常清晰地表达了他的一片忧国忧民的古道热肠。

范仲淹的诗歌散文,虽流传至今者稀少,但其脍炙人口的佳作仍为世人传颂。其中,《岳阳楼记》一篇文章和描绘边疆生活的《渔家傲》一诗,历经千年,传颂不衰,足见其影响力。此亦验证了曹丕关于文章可使人的名声不朽的论述。“声名因文章而显”,范仲淹的人生经历再次证明了这一普遍现象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

通过《岳阳楼记》的文本,我们可以窥见范仲淹内心深处的思考。以现代视角来看,他既是一位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又是一位擅长展示自己理念的活动家,堪称“言行一致”的楷模。若将范仲淹的名字视为一种象征,那么他高尚品格的旗帜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风雨飘扬,正是源于他既能做事,又会表达。

尽管“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品质,但正是范仲淹的“言传”,使得后人永远铭记他的名字,让今人通过他的“先忧后乐”的名句,理解了“忠诚”的真谛。

相较之下,许多成就辉煌,却未能通过“言传”记录自己理念的忠诚之士,未必能经受住岁月的侵蚀,可能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逐渐被后人遗忘。如越国的范蠡、汉朝的张良,他们虽辅佐君王,成就显赫,但功成身退,隐居山林,不留片言只语,使得其事迹难以追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感激范仲淹通过《岳阳楼记》的“言传”,对“忠诚”的深入阐释。《宋史》记载:“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在身居高位之后,或许因树大招风,遭受了忠诚而被诽谤、诚信而被怀疑的困境。他倡导新政,因而遭到利益集团的诋毁,诸如随意罢免皇帝任命的官员、无事生非等指责纷纷传来。舆论之下,皇帝将范仲淹逐出京城。

这是范仲淹人生的一次重大挫折。正常来说,遭遇这样的打击,感到失落和沮丧是很自然的心态。然而,在他创作《岳阳楼记》的时候,他抛开了荣辱,把心中的负面情绪置之度外,展现了一种胸怀天下的气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这是何等的忠诚!怎能不打动仁宗皇帝的心?

通常,“霪雨霏霏”“阴风怒号”之时登岳阳楼,会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绪;在“春和景明”之时则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心态。然而,在范仲淹看来,仁人志士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读者理解了范仲淹的这一立场,对他即便在逆境中也表白“进亦忧,退亦忧”的忠诚之心,便有了深刻的体会。

范仲淹虽在复职前离世,但这篇《岳阳楼记》却为他赢得了一块皇帝亲赐的“褒贤之碑”。一篇感人至深的《岳阳楼记》,一块皇帝亲题的功德碑,这是那个时代的士人一种令人羡慕的荣耀。而这个荣耀恰恰是由忠诚累积的威德所铸就。

#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