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式建筑,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其雄伟的气势、壮丽的景观有谁不为之惊叹?
风雨沧桑,唯有岳阳楼千百年来仍然笑傲于洞庭湖畔。它的命运也如湖水般荡漾起伏,几遭劫难。由于水患、兵灾、雷击、蚁蛀等自然灾害或人为侵犯的原因,岳阳楼屡毁屡修,历经磨难。虽然几番重建,却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关于岳阳楼的修建,有这样一段传说。
唐开元四年,张说被贬到岳州后,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手艺高强,擅长土木设计,被张说相中。张说限李木匠在一个月内设计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的楼阁图纸。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
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摆,发现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李鲁班十分高兴,觉得这是祖师爷显灵,于是就向白发老人道谢。
白发老人笑而不语,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三字的木尺,飘然远去。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
没有人知道这位白发老人是谁,工匠们纷纷猜测,这位白发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岳阳楼建成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不过最初,岳阳楼并不叫岳阳楼,而是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期,阅军楼改称巴陵城楼,虽仍侧重于军事上的需要,但那壮阔绮丽的风光,已为诗人吟咏。南朝诗人颜延之《登巴陵城楼》诗,即有“清氛雾岳阳,曾晖薄澜澳”的佳句。
唐朝时,巴陵城楼始称为岳阳楼。因岳州地处南北通途,又有楼台胜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唐开元四年(公元年),中书令张说贬官岳州,常会文人登楼赋诗。嗣后,张九齢鹷、孟浩然、贾至、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风邀云集,接踵而来,留下许多语工意新的名篇佳作。李白曾言:“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杜甫的《登岳阳楼》,更是千秋绝唱。而真正使岳阳楼名扬天下的是在宋代。宋代重修岳阳楼之后,范仲淹所撰写的《岳阳楼记》,使岳阳楼被更多的人所知。
可以说,岳阳楼不纯粹只是一座楼台,更是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是一部让人百读不厌的史书。在岳阳楼上,有12块檀木板组成的木雕屏篆刻着《岳阳楼记》全文,各种对联悬于四壁,长的有百余字,短的只有8个字。这些字包含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楷模,也是后来人为之学习和奋斗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