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资源 >> 正文 >> 正文

文武兼备岳阳楼上的忧国之士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1/3

在南宋时期,宋理宗把一份功臣名单交给画师,名单上共有二十四人,皇帝命画师把这二十四人的图像画下来,然后把这些图像放到昭勋阁里,史称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在这二十四人中,有三个人没有上榜,大家都觉得可惜,第一是精忠报国的岳飞,第二则是铁面无私的包拯,第三个就是文武兼备的范仲淹。

范仲淹2岁时,父亲范墉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只得带着他改嫁了一位姓朱的官员,并跟着到了淄州,在淄州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范仲淹学习特别刻苦,为了不受周围影响,他在离家不远的寺内住下,每天只煮一锅粥,粥冷了以后,化成四块,早晚吃一顿,配几根腌菜或少许盐。就这样,他在寺内苦苦攻读了三年。

23岁时,他来到应天府书院读书,他在那里更为刻苦,常常读到深夜,困倦了,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攻读。当时他有个同学是留守的儿子,见他生活清苦,就带了一些食物给他,几天后,留守的儿子看见这些食物放在范仲淹的桌旁都已经变质了,于是质问范仲淹:“我带的食物怎么不吃,是看不起我吗?”范仲淹赶紧解释说:“我吃粥,已经习惯了,不要见怪。”有一次他去占卜,他先问:“将来能不能当宰相?”回答是否定的。他又问:“能不能做个良医?”回答也是否定的。占卜的结果,使范仲淹感到沮丧。但很奇怪,在当时人看来,问能否当宰相,倒能理解,但想当个良医,却是无法理解的。因为最厉害的医生不过就是个太医,他们就问范仲淹为什么相当良医?范仲淹解释说:“一个人读书为了什么?就是希望遇到一个开明的君主,实现自己的抱负,使天下百姓都能得到恩泽。而能够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百姓的,就只有宰相,次一点的是良医。良医可以医治皇帝和父老乡亲的疾病,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使自己长寿。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职业了。”

范仲淹27岁时,他到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他刚走入仕途,办事非常认真,常常为了公事和长官发生矛盾,总是据理力争。司理参军是个显职,3年任满离开广德时,全部财产只有一匹马,没有路费,只得卖掉马,徒步到集庆郡就任节度推官的新职。后来,范仲淹先后担任过监督泰州西溪盐仓、兴化令,管理南京府学,秘阁校理,河中府、陈州通判,右司谏,知睦州、苏州,召入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等,前后达20余年。在担任这些中央和地方官员中,他既施展了才华,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施社会改革的经验。

范仲淹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泰州地处沿海,经常受到海潮的侵袭,原有的堤坝年久失修,常遭潮淹,人民流离失所,担任监督泰州西溪盐仓的范仲淹积极提议修复海堤。他的提议受到了水里专家张纶的重视和采纳,并上书朝廷,保奏范仲淹全面负责修复海堤的工程。但不久以后,范仲淹因母亲去世离开这里,这项工程在张纶的亲自主持下,继续进行,终于修复海堤。从此,通泰地区不再有潮水的祸害,人民由衷地感谢他,把这条海堤称其为“范公堤”。

公元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号夏,消息传到宋朝开封,宋廷为之震动,宋朝西北边境的局势突然紧张起来了。

元昊先后占领了瓜州、沙州、肃州,拥有整个河西走廊。但元昊得寸进尺,还想向东发展,攻取宋朝的领土,不断派人刺探宋朝的情报,窥测地理形势公开与宋朝为敌。康定元年,元昊率大军进攻延州,延州知府范雍胆小怕事,一听夏军来犯,吓得紧闭城门不敢应战,连忙派人去讨救兵。援军赶到三川口,就陷入了夏军的埋伏,全军覆灭。

三川口的惨败,朝野震动,宋仁宗将范雍革职,命夏竦为前线统帅,但夏竦也不懂军事,又任命韩琦、范仲淹为夏竦的副手韩琦负责西线,范仲淹负责北线。

已经52岁的范仲淹,报国热忱不减当年。他千里迢迢地从江南的越州赶赴衰败的延安。他首先巡视自己的防区,询问边将的意见,了解当地的地形和风土人情。经过调查研究,他确立了这样的战略方针:加紧训练士卒,构筑堡垒,严密防守,伺机反攻。范仲淹还积极团结附近的少数民族,在军事上给予保护,他与羌族酋长推心置腹,对受到战争损害的羌族人民主动提供帮助。三年后,他在西北人民的支持下,巩固了边境,使元昊不敢轻举妄动。当地流传的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四年,宋夏双方重新修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因为他心系天下,才使他一生活的这么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