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王家河)。
汨罗白水港。
多万年前燕山造地运动中塌陷而形成的洞庭湖,湖沿留下一组齿状山体,成湖后,水漫山沿,独自成湾。这就是岳阳“港”形成的地理原因。
“北港”是个写入唐史的名字
地理意义上的“港”,与“汊”是联系起来的,所以叫“港汊”,这类凹形山体,因为近水特征而形成水湾,可以停船泊舟,躲风避浪,它不能算是“江”“河”。
岳阳最著名的港应该是“北港”。现在说北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哪里,说“王家河”就耳熟能详。
在岳阳城区东部,有一条河状水体自北而南连接南湖,河上有五座桥梁,都叫“王家河大桥”。这条河就是从我们记忆中慢慢忘记的“北港”。
年前,这段湖汊一直叫北港,与之对应的有“南港”,都是南湖两个著名的港汊。由于港汊狭长,类似河道,习惯上在“港”后面加了一个“河”,分别叫“北港河”“南港河”。北港源自梅溪乡,在王家河一桥汇入南湖;南港源自金凤桥下莫家附近,在羊角山附近汇入南湖。
北港改名“王家河”,岳阳有关专家已经撰文,说是为了纪念一个王氏“义渡”故事,意思是弘扬“义”文化。然而这一改名,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导致决策者将这片静止水体的港汊,当成河流来治理。
构成河流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容纳水的河槽,又称为河床。河槽是经常有河水流动的“槽”。槽的塑造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水流成年累月的辛苦劳作。雨滴落到地面上,经过一段时间,产生了地面径流,在地面比较松软的地方,慢慢地冲出一条小沟,在小沟里形成细流。经过数次雨水冲刷,小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逐渐地,相邻的小沟不断扩展、汇集在一起,水流量更大,冲刷力更强,小沟扩大成了溪涧,溪涧汇集成了江河。这其中,“水动力”起决定作用,也是河流与“港”的本质区别。“港”只是河道形相对静止水湾,与河流不一样,没有集雨面积,没有发源地,没有流域面积,没有水动力冲积而形成的三角洲。
虽然失去水动力,但“北港”是一个已经写入了唐史的名字。这里地处岳州城外,紧邻湖荡,肥沃的土地,温润的水气,出产一种叫“北港毛尖”的茶,由于独特的滨湖小气候,成茶品质优良,历代定为贡茶,唐代称“邕湖含膏”,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标配”饮品。当时的著名诗僧释齐己写到:“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所以说,没有理由扔掉北港。
岳阳境内有31个港
岳阳最多情的港应该是“南津港”。在南湖与洞庭湖交汇处,有一个天然港湾,为岳州城通往湖南各地最便捷之处,这里设有一渡口,以方便远近客人进城出城。因渡口位于城南,古人称渡为“津”,所以港湾被称为“南津港”。
“南津”渡始设于唐,到了宋代,因渡而兴的港口已经很繁华了,为躲避洞庭湖风浪,船帆舟楫都停泊于南津港。宋代著名诗人王十朋曾系缆于此,并写下“岳阳城下风波恶,过客舟船不容泊。遥从湖口入南津,看尽湖山与城廓”一诗。从明清到民国初期,港口一直是岳州南部的重要商口,茶楼、酒肆、饭铺、青楼、旅店“岸列市肆”,应有尽有。
岳阳还有哪些港呢?据清代文学家吴敏树主持编撰的《巴陵县志》记载,岳阳境内有31港,比如说北港、南港、小港、南津港、麦子港(木梓港)等;临湘有栗埜港、楠木港、水井桥港、团湾港、横铺港、泾港、石港;汨罗有白水港、白泥港,沉沙港、横港;华容有柏木港、宋家港、麻里港、杀猪港、蔡家港;湘阴有东港、西林港、樟树港、漕溪港、蔡家港。
湘阴和华容都有一个地名叫“蔡家港”,那地方曾经是洞庭上的湖渚,没有一户姓蔡的人家,倒有满河沟的芦苇,经常有人去采鲜嫩的芦笋,那就是一个“采葭港”。古诗云:清风拂面柳如荫,贤女采葭港边行,烟霏云敛雁飞早,玉尘零落夜归人。
多美的岳阳港。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张小章
编辑:高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