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等待是我的信仰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冬,杜甫由湖北公安沿江东下,抵达岳阳,登上岳阳楼,他凭栏远眺,想到自己垂老飘零,悯时伤世,百感交集,遂写下了这首诗。首联“昔闻”与“今上”相对成文,交代登楼心情。洞庭湖自古有名,楚辞《湘夫人》就有“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在杜甫之前,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曾写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一描述洞庭湖的名联。
杜甫岳阳楼也是名楼,所谓“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是也。因此,“昔闻”道出对洞庭湖的向往之情,“今上”则交代现在终于有幸登楼一览胜景了。从全文来看,此两句情感较为复杂,徐增云:“‘昔闻’颇乐,‘今’见何悲!昔正治平,今有戎马’;昔尚年少,今成老病。治平可待,老病无及矣。悲夫!”(《而庵说唐诗》)徐增认为杜甫登楼时心情悲凉,这应是通读全诗后得出的结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好联!此联不仅气势磅礴,更兼境界阔大。
岳阳楼好的诗歌要能小中见大,尺而具万里之势,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叫“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吴楚东南坼”意为洞庭湖将吴楚大地一分为二;“乾坤日夜浮”意为湖水浩淼浮动,天地似乎也随着湖水波澜起伏,“日夜”暗示长久的时间。此类句子,杜诗中不少。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窗含西岭干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皆可谓独具只眼,将绵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纳入当下的一念一望之中。
洞庭湖这样,作者虽身在岳阳城楼,而胸怀天下,阔大之景象正与胸怀天下之襟怀相交融。颈联转写一己凄凉,表面似乎与上联气象不类。“亲朋无一字”写音书断绝的孤独状况,“老病有孤舟”写身无余物,唯有孤舟伴飘零。“孤舟”二字用得好,将前三联的不同境界连成一片,诗人唯仗孤舟才能从公安漂流至此。延君寿曰:“倘无舟’字,去题远矣。”(《老生常谈》)此联之叙事与上联之写景形成鲜明对照。
孤舟黄生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杜诗说》卷五)浦起龙补充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读杜心解》卷三)浦氏这段议论甚好,所谓阔狭,当指第二联的磅礴景象和第三联的身世感叹之不同,整体宇宙感和一己身世感的差异。而实际上宇宙感正是通过身世感折射而来,身世感又强化了宇宙感,一己之渺小和天地之空阔适成对照。
天地尾联结束得尤好,且和第二联形成照应。岳阳楼应是四面通透、八方来风的,凭轩也自然不会只看到一面。二联目光重在东南,四联则注重西北。当年西北有吐蕃数次入侵,边庭动荡,“戎马关山北”即指此。从此联可见,让杜甫所伤心落泪的并不限于个人身世,而是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的百姓颠沛流离的苦难。这正是作为“诗史”的杜甫之伟大情怀,也是杜诗特别深刻的原因。
西北这里顺带比较一下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异同。孟诗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二联境界阔大,后二联由景及人,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无人接引,有负伟大的时代。诗歌脉络清晰,其思致和杜诗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杜诗后二联能从一己伤感联想到国家命运。这一不同,既是时代使然,亦是境界之别。
参考资料
《而庵说唐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