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在这篇文章中,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一、字面阐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话,是上下互文,要两句话合在一起解释。
物,指外物。己指自己的人生遭遇。
两句合在一起,意为:不因因为外物和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感到快乐或悲伤。
二、文中之义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城西,面临洞庭湖,是古代文化经常登临写诗作文的场所。范仲淹在文中说,自古文人墨客,在岳阳楼上,都会受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与洞庭湖的风光影响。
登岳阳楼的文人骚客,若是洞庭湖的阴雨天气,就会感到极为悲凉。
但若是遇到洞庭湖春和景明,天气很好,就会感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这就是“以物喜,以己悲”。
范仲淹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古代的圣人,就不同于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不因为外物和自人的境遇而快乐和悲伤,他们在庙堂上就会担忧百姓生计,身处江湖,就会担忧君主的安危。
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之时,与文中的另一和主人公滕子京一样是被贬之身,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含有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意,不要因为我们被贬了就感到悲伤,而要胸怀天下民生。
三、超越自我的人生哲思
人生于世,免不了因为自己的得失进退而感到悲伤或欣喜,但若一个人关切的东西,永远局限在自我身上,那么他的视野就会极为狭窄,他的人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一个人,只有超越了自我,能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关切,对宇宙人生有更多的思考,他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的人生哲理。
正是有此超越自我的人生觉知,范仲淹才会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楷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