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资源 >> 正文 >> 正文

岳阳楼记是否是范仲淹为自己立flag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4/9/11
立flag,网络流行语,指说下一句振奋的话,结果往往与期望相反。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岳阳楼记》是必背课文。众所周知,江南有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和湖南岳阳楼。《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第一段切入正题,点明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好友滕子京的政绩,让他帮忙写一篇文章记载。第二段,写洞庭湖的美景,引出疑问,前人再此聚会,大概会感受不一样吧?第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两种不同的情感,传达出景色对人心情的影响。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另一种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时说明,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借古仁人,作者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并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写出作者的坚守与困惑,即如果没有这种人,那我同谁一道呢?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以失败告终。改革失败后的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据悉,岳阳楼完工后,滕子京命人绘制图卷送给当时在邓州做官的范仲淹,范仲淹观图联想到朋友和自己的境遇,写下了《岳阳楼记》。所以,少数学者质疑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范仲淹一生,可谓是文武兼备,世之名臣。他既能战场上抵御西夏,守卫边疆,也会倡导改革、兴学举能的文正公。“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到邓州。面对好友之托,政治失意的范仲淹想象登楼临湖,不禁感慨万分,却能够超越自我,说出了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且发出了组团征集令“微斯人,吾谁与归!”假如没有这种古之仁人,我同谁一道呢?中国的古人素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但《岳阳楼记》对范仲淹来说,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身处江湖之远的他仍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是否是范仲淹为自己立flag?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身在范仲淹的时代,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是否食言,但我知道,当一个人自己都照顾不好的时候,他哪里有多余的精力考虑别人呢?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认为范仲淹是立flag吗?作者简介:代运莲,专注语文教学与探究的独立教师。参考资料:《古文观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