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资源 >> 正文 >> 正文

写诗必读写景如何壮阔雄健王和尚分析杜甫经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5/6/12
王和尚论诗:写景如何壮阔雄健?字字切中要害

查慎行曾有言说:诗以气格为主,字句抑末矣。气格,概而言之曰气韵风格,亦可表示诗人的气度品格。气度宏博,胸襟开阔,自有壮阔雄峻之句,品格超拔,写诗自然见识高远,迥然不俗。诗主气,乃文气,心气,志气耳;主格,乃格局,格调,境界耳。故唐皎然有言: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作不由意,气格自高。

气格关乎性情。如李太白豪情纵逸,飘然不拘,故其诗云行鹤驾,骏发豪放,语近天然,势不可遏。再如杜少陵,忧国伤时,未尝一饭忘君,且其人敦拙老健,其发言为诗,或深沉沉郁,或雄健老拙,或秀雅婉丽,或奇险壮阔,然其忠愤温柔乃其底色亦不稍掩。至若风流儒雅,嬉笑雄达之东坡诗,荒怪哀艳,奇诡险绝之李长吉诗,均其性情所致,亦彰其诗之气格。故吴雷发说:诗以道性情。诗句文字可寄托其人之襟抱志趣,亦可见其风格品貌。

就登高而言,升高望远,襟怀开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生渺渺,绝景极目,故写景或雄浑壮阔,或精细入微,无不气韵横生,诗心高远。今,王和尚摘古人登高五律之妙句,加以分析。其中可窥字法句法,亦可见其性情襟怀。

△王和尚论诗:写诗如何笔力雄健?1.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此句出自陈子昂《度荆门望楚》之中二联。此二联细写登高所望,其句平淡简远,苍直壮阔。顺江东流,读荆门出峡,一路巴山连绵,于此山势渐平,故曰“尽”;眼前荆门在野,烟雾迷蒙,渐近渐开阔,故曰“开”。李白《渡荆门送别》有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其胸怀亦博大雄浑。其中,“山随平野尽”,颇类陈氏之“巴国山川尽”,只是陈句更显直拙。

写诗讲究情景相生,写景讲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是陈子昂年轻时的作品,其人昂扬自信,自比“狂歌客”,故其笔下之景开阔雄俊,如在目前。

下一联“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远望荆州城横亘苍野,高树隐没于白云。“分”写城池之大,分布在苍野之中;“断”写树木之绵远,隐没于天际。这一联,前句写城市之大,视角是俯视,后句写山林之辽远,乃是远望之景。这一联写景依然壮阔,真切形象。

总而言之,这两联亦有层次。上一联静景如动,着重大笔勾勒,写其轮廓;后一联细写静景,重点刻画。

初唐诗人诗多直拙,自有一股雄阔之气,如此二联峻整遒劲,山川满眼,简远而生动,值得体会。

△王和尚论诗:陈子昂笔力千钧2.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此联出自杜审言《登襄阳城》之二联,亦写望。诗之首联说“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作者于秋季等襄阳城,胸怀顿开,故有此联。其句妙在气象雄伟,极形楚地之美。楚山逶迤,在大地突兀而起,汉水茫茫,接天而泻。方回称此联乃是“子美家法”,确乎如此。

比如杜甫登兖州城楼有句“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同样写得阔大雄浑。再如其登岳阳楼之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得壮阔高远,笔力千钧。王和尚曾言:登高写诗,须要写壮阔之景,以宇宙之大反衬人之渺小。写景壮阔,可证胸襟博大。

此联“横地,接天”二词,对仗亦工整,天地辽阔一句写足,山水奇绝如在目前。而“出”化静为动,写得雄壮有力,“回”眼界辽远,写得声势俱足。

△王和尚论诗:杜甫写诗值得后人学习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此联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之二联。此联写洞庭湖天下之壮观。其首联曰“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起笔暗含古意,八月洞庭湖水丰沛满溢,水天一色,交相辉映,以天空之辽阔衬托洞庭湖之壮观。二联细写洞庭湖之声势。洞庭湖云气蒸腾,接云梦之茫茫大泽,波浪澎湃足以撼动岳阳城。

此联写景雄壮,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之相类。此联气势出在“蒸,撼”二字,此即炼字。蒸,写其云气蒸腾,苍茫辽远;撼,写其波澎湃有力。好诗均有力量,力量在于用字精妙,也在于其视界高拔,胸怀开阔,无雄壮气概,难写出雄浑之句。刘长卿写洞庭湖,也有妙句,道是“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可与之参看。

写景要力求画面感,做到动静结合,远近搭配,浓淡相生,声色俱见。以此联为例,前句写静,后句动,前句写云气缭绕,后句写波涛激荡,前句写景辽远,后句写景集中,此乃诗句精细之处,不可忽略。

△王和尚论诗:岳阳楼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此联出自杜甫《登岳阳楼》之二联。此联与上孟浩然之诗相类,而境界过之。何也?孟浩然笔下洞庭湖,视界止于“云梦泽、岳阳城”,而杜甫则扩之为吴楚千里之远,乾坤上下之重,故其笔力更加雄浑。故前人评说: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而“坼,浮”二字亦见精妙。坼,裂也,洞庭湖分裂东南吴楚,横亘其中,可见其地位之要;浮,摇撼也,乾坤之厚,似在洞庭湖上摇撼,可见洞庭湖承载之重。

然,王和尚以为,此联之妙不仅在写景气象雄浑,而在为情蓄势。杜甫晚年漂泊江湖,终于登岳阳楼一偿少年夙愿,然而此时乾坤颠倒,动乱四起,杜甫也已垂垂老矣,不复少年之自信昂扬,此时登楼焉能不百感交集,感慨莫名?故,越写形胜之壮,越感慨宇宙之大,人之渺小;越写山川之美,越为兵乱而伤心。因此,此联看似写景,实则含情,含有深沉的感慨与伤情,如此方有下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之叹。

王和尚最喜杜甫如此之沉雄凌厉之写景妙句。兹再举几例。杜甫在门下省夜值,写夜景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秦州杂诗》有“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等句。《天河》有句“含星动双阙,伴月照边城。”《野望》中有“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句。其中妙处,容后文细阐。其中气格类似洞庭湖之意的,其瞿塘峡有“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雄浑之处亦可细玩。

△王和尚论诗:诗人写景如画05.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此句出自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之二联。此诗系杜甫少年时所写,然其笔力怀抱已然初现。作者山东省亲,登兖州城楼远望,浮云连绵,平野千里,真有气象空阔俯仰千里之感。

其妙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远望之景写得辽远广阔。烟云浮荡,连绵到海畔,平野纵横,渐没于青徐二州。此紧扣“纵目”之意。杜甫写诗章法严谨,登高之初,先见景色辽远,故极力刻画。比如,其登东岳泰山,起笔即写“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有多雄俊呢,它一直绵延整个齐鲁大地,此即远望之景。而到泰山脚下,上看泰山,感叹其“阴阳割昏晓”,泰山之高,足以把天空分割为明暗两界,正符合由下往上之仰望。

其二、此联炼字亦可观。浮云绵远,故用“连”,平野没入苍茫,故用“入”。上文李白写长江,有“江入大荒流”,其“入”与此同一机杼。所谓炼字,并非拣选尖新险怪之字,恰恰是以平常字化俗为新,求其准确、新颖且生动。试思,“入”字何其情理俱妙。

△王和尚论诗:写诗如何笔力雄健?

杜甫尚有“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此联写春景可爱,用字亦精到。桃花之空艳,似乎不在其表,而在其媚骨细嫩,故用入,写得入神。柳树经过春返青,故用“归”。此二字均平常,于此却新颖可爱,此即为“化腐朽为神奇”之笔。故炼字,非往死处炼,乃往活处炼,此即“活法”。

其三、王和尚须再次强调,雄阔之句绝非肆意妄作,更非雕琢凑泊,乃是从胸中流出,关乎眼界、胸怀和思考。简言之,诗之写景要与诗情志意搭配,或烘托,或反衬,或象征,或引申,要能裨补诗意,有助诗情。

比如此联,作者纵目远望,写自然景之雄浑,非为单纯写景,乃是写宇宙之大,自然如恒,而人事在自然面前恰恰显得短暂且渺小。以自然常道,来反衬人事忽微,以此激发历史沧桑之慨。故而作者后文有“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自然千古如恒,而英雄豪事,短暂如烛,故而触发感慨,说“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王和尚论诗:杜甫诗法值得揣摩

胡应麟曾言: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情以景发,景以情生,两相交融,方能浑然一体,形神俱足。写景过多,则显繁杂,写情太滥,则易轻薄,至于凑砌堆叠,多无可观,此为不善学诗者。

此文仅就数首登临诗,散述写景妙句及诗法浅释。其他古人写景妙句与诗法阐要,容待后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