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它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曾写道:“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巴陵,即今天的湖南岳阳,它地理位置特殊,襟长江而抱洞庭,拥荆楚而接吴粤。
五朝楼观,用微缩的形式重现了岳阳楼在不同历史朝代的风格,以青铜为材料,按照三比一的比例建成,是全世界最大的青铜模型建筑群。
唐代岳阳楼模型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七间,进深五间,边长5.39米,高5.19米,净重12.3吨。
宋代岳阳楼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宋代宫廷画院《岳阳楼图》为蓝本,模型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米,进深3.米,高4.5米,净重12.2吨。范仲淹所著《岳阳楼记》中描写的就是宋代岳阳楼。
元代岳阳楼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末明初界画家夏永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模型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米,进深3.米,高4.3米,净重12.2吨。
明代岳阳楼以上海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宫廷画家安正文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模型平面呈六边形,单面阔1.86米,高4.5米,净重9.1吨。
清代岳阳楼以清代画家龚贤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模型平面呈长方形,面阔4.43米,进深3.米,高4.83米,净重10.7吨。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双公祠。“双公”即滕子京和范仲淹。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邀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双公祠前方有长米的碑廊,内有碑石块,内容包含了诗歌、散文、对联。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建于岳阳西城门之上,没有打地基,犹如一座空中楼阁。它主要靠楼内四根直径为50厘米的楠木金柱承载绝大部分重量。除了这四根自楼底贯穿楼顶的通天柱外,还有廊柱12根,檐柱32根。这些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既增加了楼的美感,又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
一楼内的《岳阳楼记》雕屏为清乾隆一位何姓秀才所书。两侧名誉天下的长联为清代进士窦垿所撰。
三楼的雕屏是毛主席书写的杜甫《登岳阳楼》,两侧有诗仙李白游岳阳楼时留下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短联。
站在岳阳楼上,我们眼前就是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洞庭湖。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为主楼辅亭之一。明朝重建岳阳楼时,在楼基沙石中挖出一块形似枯梅的石头,众皆以为神物,谓之仙梅,乃建亭置于其中,称仙梅亭。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与仙梅亭遥相呼应。因为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故名。
岳阳楼下的岳阳门,为岳阳古城的西城门。
怀甫亭位于岳阳楼下临湖平台南侧,是岳阳人民为纪念杜甫而建。当年杜甫流落巴陵,虽贫穷潦倒,仍留下了《登岳阳楼》等不朽诗篇。
阅军楼——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东吴鲁肃为方便检阅水军而建。整个楼体用木料榫接而成,没有一颗铁钉,一块砖石,是一个纯木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等方面有着惊人的成就,所以有“岳阳天下楼”之说。而岳阳楼能延续千年,为世人所知,最主要还是因为它是座有灵魂的楼阁,它的灵魂就来自于千古雄文《岳阳楼记》。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