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解读,微设计,微点拨
——创意解读,合宜选点,精巧设计
语文教师所需能力和素养众多,但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来说,文本解读、教学选点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应该是最核心的基本功。教学中如何将三者完美统一,我将以“微解读、微设计、微点拨”的形式,系列呈现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文“创意解读,合宜选点,精巧设计”的教学实例,力求简洁直观,朴实好用。
“微解读”是从文本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切入,只抓一个点,创意解读其中容易忽视,却又不可错过的妙点。“微设计”是针对这一解读而进行的片断教学设计,力求凸显语文特质,着力核心素养。“微点拨”或是对教学设计予以理念阐述,或是教学实施方面的指导。
如果能稍微让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是我莫大的荣幸。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四艺五术”微研团队主持人雷介武寄语
《岳阳楼记》
微解读:跳出模式化的情感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欧阳修在为作者范仲淹写的碑文中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的行为准则,是他情感志向的寄托。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后,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受害遭贬、身居江湖的范公,坚守信念,心忧国事。受“贬友”滕子京之托,写文纪念重修岳阳楼之事。范仲淹并未去过岳阳楼,凭借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和前代名家诗文,如何出新?——他回避了详细的景物描绘,力求在情感上出新!
文章对岳阳楼恢弘壮阔的景物只进行了粗线索勾勒,其中“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联句组,干净利索地从地理形势,转入到人情的特殊性上来。“得无异乎”有异于常的、有特点的感情,而不是模式化的感情。
孙绍振教授说,“文章的立意之高,关键就在‘异’字上”,就在这人异乎寻常的思想高度上。它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情之异一:观悲景,抒悲情。在悲凉的景色面前,岳阳楼上文人的感情:“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它的思想境界,并不完全限于个人哀乐,而是与民生国运相关,这种感情是悲凉、孤独、无望的。但在范仲淹的笔下,境界却不一样:“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把悲凉的感情与这么宏大的空间视野,这么壮阔的波澜相结合,是很有点特“异”气魄的,但是,就是这样的特异胸襟,范仲淹其实是不以为然的。
第二、情之异二:赏乐景,抒乐情。在春和景明的季节,则产生了另外一种特异的,和前面的感情完全相反的感情:“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在同样一个现场,在明朗春光中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心情和景色合而为一,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气勃勃,神思飞越。范仲淹把欢乐写得气魄宏大,文采华瞻;但范仲淹却以为,这样的喜和前面所表述的悲,都不是理想的境界。
第三、情之异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就是不以客观景物美好而欢乐;
不以己悲,不以自己的境遇而悲哀。以一己之感受为基础的悲欢是不值得夸耀的;值得夸耀的情操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理解不是不应该有自己的忧和乐,而是个人的忧和乐,只能在天下人的忧和乐之后,这真是一种严酷的情感态度,一种纯粹化的人生哲理。这种情也就是志,渗透着范仲淹对理想的追求,是情与志的高度统一。(参考《孙绍振读岳阳楼记》)
微设计:
一、介绍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经历。
1、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后,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
2、范仲淹一生仕途“三起三落”,都是因为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3、《岳阳楼记》是受“贬友”滕子京之托,写文纪念重修岳阳楼之事。范仲淹并未去过岳阳楼,凭借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和前代名家诗文,这篇散文用自己的人生志向勉励藤子京。
二、品析“三异”之情,欣赏范公风采。
过渡:请学生朗读“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句,那么,作者与一般“迁客骚人”在“览物”之后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一)悲景面前,堪以何情?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2、自我赏析。句式有何特点?景物有何特点?
3、学生交流,并选派代表展示朗读。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抒发了什么人的悲感悲情?(一般迁客骚人)
5、“则”字如何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味道?(拖音;对普通情感的不以为然。)
(二)乐景面前,堪以何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2、自我赏析。用词有何特点?景物有何特点?
3、学生交流,并选派代表展示朗读。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抒发了什么人的喜悦感情?(一般迁客骚人)
5、选派代表对比朗读、评价,哪几个字要重读?并陈述理由。(则、偕、把、其、者矣;理由:对一般迁客骚人的普通情感的不以为然。)
6、分组讨论:“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最后的句号能否换成感叹号?
(明确: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悲”和“喜”的人生态度并不赞同,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不适合用感叹号。)
(三)理想面前,堪以何情?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2、合作探究。“予”的悲与喜与“二者”有何不同?
3、分享评价。结合本文和你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你如何看待范仲淹?他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吗?
三、对比孟子,领略民本思想。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学生讨论:这两句话所体现的情志内涵有何不同?(明确: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2、各抒己见:你觉得在思想方面,孟子和范仲淹哪个更伟大?(结论:是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从理念上来说,更为彻底,不是同乐同忧,而先民而忧,后民而乐。)
微点拨:
1、这是一篇写景游记散文,作者并不是在游览时所写,而是根据有人的描述发出的想象之作,作者的情感志向也通过文字彰显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介绍作者的生平寄托和写作背景。
2、这篇文章景物描写丰富、句式整齐、朗朗上口,特别适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形式朗读,在读中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特别注意让学生读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语气,通过把握这句话隐含的深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
3、文章从“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三种情感中感受到作者异于一般迁客骚人的宏伟胸襟和家国情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条情感主线要重点凸显出来,通过多种多种形式的研读,抽丝剥茧地把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散发出来人格魅力。
(深圳市光明区外国语学校李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