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苏东坡,很多人会想起东坡肉和东坡肘子,却很多人不知道苏轼。直到后来才知道,苏轼和苏东坡其实这是同一个人。想到苏轼会想起一本正经做官和恃才傲物的画面;而想起苏东坡则会想起大江东去、赤壁下饮酒淡泊的东坡肉……
01
宋哲宗绍圣四年(年),年满六十二岁的苏轼,发须皆白,乘坐一叶扁舟,晃晃悠悠,漂洋过海来看岛,此岛名曰海南,此州名曰儋州。这是中国历史上被贬得最远的一名诗人,却从此让本来荒凉的海岛多了一些文化的生机。
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仅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刑罚。可怜的苏轼并没有心灰意冷,坚决来到这里继续他的为民请命的人生仕途。这里的部落民族之间互不通婚,因为语言和习俗差异、落后的生产力让这里的隔阂成见很深。苏轼一来,便开办学堂,挖水井、开路搭桥、建设村落、牧牛耕田、从此,这里有了东坡井、东坡路、东坡帽、东坡桥、东坡村、东坡田。以致后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爱民如子的诗人,甚者有了东坡话。后来东坡遇赦北归,儋州百年来终于出现了第一个进士。乐观至上的苏东坡曾写诗叹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02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俗话说“无苏味道就无苏东坡”,作为初唐宰相苏味道的后人,苏东坡却没有其先祖从政“模棱两可”的坏毛病。其父亲就是在《三字经》里称“苏老泉,始发奋”的苏洵。同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大家上学的时候肯定有听过他写的名篇《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轼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字子由,苏轼曾经有写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写给他弟弟苏辙的。兄弟二人这一生虽然齐心协力共踏仕途,可怜要么被贬,要么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星光闪耀的“三苏”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年),由苏洵带领二十一岁的儿子苏轼和十九岁的儿子苏辙参加远在汴京的科举考试。刚好这一期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写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欧阳修。而这次苏轼写的文章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各位考官们的一致赞赏。但是由于据说欧阳修害怕是其弟子曾巩的文章,故而把苏轼的文章暂列第二,并一时论定其文采必然“独步天下”。有人说此二苏为大宋未来的宰相,有人说苏轼是文曲星下凡,不管怎么样,北宋,文人的地位从来没有高过,反之亦然成立。
然而母亲去世,守孝三年后的苏轼任凤翔判官,四年还朝,不久后父亲苏洵病逝,又回老家守孝三年。一生之中,几个三年就这么从指缝间划过去了。但是这几年苏轼研读诗书,文采和内涵更加丰满,如同一只待飞的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守孝期满,苏轼因为和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合,屡次上奏朝廷痛陈变法的利弊得失被迫请旨外任杭州通判。这是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从此,杭州与苏轼便开始了不解之缘。
03
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除了游山玩水、诗词笔墨,更多的精力放在地方的改革和对百姓的兢兢业业奉献上。所以,只要是他去过的每一个城市,都留下了他为民苍生谋福的事迹。然而,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算是在地方就任,也常常对变法的诸多弊端进行修正,甚至上奏折到京师庙堂。改革派开始搜集他的一些诗词,甚至一些在地方任意妄为的做法,捕风捉影自古是中国每个朝代的一些小人最擅长的做法。于是,中国的文字狱居然从大名鼎鼎苏轼的身上开始,震惊国人的“乌台诗案”就此揭开了序幕。
按理说率真,旷达的人,文采又是国内翘楚,会有更多人喜欢他,偏偏在官场里,这些都是成为他“声名所累”。元丰二年(年),从密州和徐州知州府政绩斐然的苏轼,被调往湖州任知州。苏轼按照以前惯例给朝廷写了一篇《湖州谢表》,虽然只是例行公事,但是文人笔下自然会略加夸张,本来也没有什么,但是那些反对他的人就从文章里的只言片语比如“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等语句中说苏轼讥讽朝政,对皇帝不忠等,要求下狱治死。于是,才上任湖州两个月多的苏轼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下狱了。这正验证了一句话:当死亡或灾难突然来临,跌入水潭,连水花都不会出现一片。
04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转折点,那么在乌台的天生死未卜中,苏轼才知道哪些是朋友兄弟,哪些是狐朋狗友。人生的巅峰熙熙攘攘,人生的低谷飞鸟走尽。还好还有一个王巩驸马爷为之奔波,还有一个政见不同的王安石也为之求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还是很珍惜苏轼这个人才的。于是,很多守旧派的元老和改革派的官员们慢慢都站了出来,替苏轼说话。而在狱中的苏轼,哪里知道外面的情况,他曾经吩咐儿子苏迈送牢狱饭菜,由于父子不能见面,便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肉类,如果大难临头,便改送鱼,以便苏轼心里有个准备。谁知有天儿子苏迈临时有事,改为其他人送菜,送菜的人给苏轼送了鱼,于是那天苏轼以为死期将至,写了两首绝笔诗给子由,其中有一句诗这样写到: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绝望的苏轼随笔一挥,哪里想得到,自己写出来的诗句连标点符号都可以流传千古。
庆幸的是,早年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开创宋朝之初就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于是苏轼死罪可免,被辨到湖北黄州做一个小小的戴罪立功的团练副使。黄州之幸,本来据说这里有弃婴和陋俗,后来这里诞生了第一个收留弃婴的孤儿院,《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千古传诵的文章从旮旯角落传遍世界;苏轼之幸,从此,一代文豪由苏轼变成了苏东坡,旷达的心胸从此可以容得下大江东去和一蓑烟雨。
05
全家老少为了生活,变成了农民,开垦荒地,种菜,养牛、放羊、耕田,做东坡肉,收留弃婴,写诗,作画,穿草鞋、游山,问道,虽然深陷泥潭,书信往来的好友越来越少,可是心中的世界观、宇宙观越来越清晰。黄州虽小,可这里的长江可以通向东边大海;长江虽大,容得下苏东坡一人一瓢独饮足够。因为文采太高,之前收的“苏门四学士也受到了牵连。特别提到诗人秦观,和”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苏轼曾言:秦观有”屈宋之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出自秦观之手,黄庭坚可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诗文词和书画同样境界至高。虽然跌入低谷,这一时期的苏东坡的文笔和书画造就成为了宋词和宋朝书画艺术的又一巅峰。
宋神宗皇帝曰:“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王国维先生也曾大力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这期间苏轼也写下了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虽然人人远之,收获了陈季常(河东狮吼男主角)和米芾、佛印、黄庭坚、道士杨世昌等的友谊。在黄州第三年还纳了丫鬟朝云为妾,朝云成为苏东坡这一辈子颠沛流离中最重要的助手和知音。
06
所以,连老天爷都知道,磨难是人最好的成长苦药。元丰七年(年),被贬黄州几年的苏轼终于被调往汝州就任。第二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朝廷局势变幻莫测,当司马光旧党重新起用,王安石新党被打压,废黜的被贬的人越来越多,新法也大部分被废除。而苏东坡作为两党中间的人,非但觉得改革势在必行,但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就因为夹在中间,两头不是人,新党以为他就旧党,旧党以为他是新党,虽然皇帝起初很信任他,任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只是政党之间内耗越来越严重,对于喜欢自由的苏东坡来说,请求外调地州任职是他最好的归宿。
07
元祐四年(年),苏东坡再次来到了杭州。瘟疫流行肆虐,苏东坡一方面打压就地起价的药店,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官银,百姓的捐赠和个人的解囊医院:安乐坊。这可是中国破医院的典范,在后来的宋朝各个地方都以此为经验,推广开来。处理完了瘟疫,苏东坡开始治理水患。杭州靠海,西湖因为水患严重和农业灌溉常年让百姓苦不堪言。终于作为杭州知州的苏东坡启动了筑堤的计划,人口调动二十多万,建堤预算巨大,但给一千年后的人们一个风景绝佳和百姓安居乐业的落脚点。从此,三潭印月和苏堤成为了中国最漂亮的一道人文景观。苏东坡筑过三条长堤,民间流传”苏公处处筑苏堤“。
08
就算为国为民,仕途依然不平坦。苏东坡说的一些话,写过的每一篇诗文都有人含沙射影地刚好抵达皇帝的身边,苏轼的仕途路线从杭州到颍州,颍州到扬州,扬州再到定州,从定州再次被贬到惠州。那时候广东有些地方还是莽荒之地,一般没有什么大错不会贬到岭南。从此,惠州有了惠州西湖,因为苏东坡,这里的荔枝又成了名传天下的特产。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个伟大的诗人,到哪里都是气场。有个笑话说因为这边讲的是粤语,所以方言不同,这边人说
”一啖荔枝三把火,苏东坡听错就错,写成“日啖荔枝三百颗”。还有据说本来黄州的当地赤壁不叫赤壁,而是叫赤鼻,也是因为方言不通,导致错误。其实,这些传闻和轶事,堆叠起的苏东坡,才是我们心中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苏东坡。
09
虽然从惠州到儋州,只是差了一个字,但是从儋州到常州,却是永别。大赦之后,朝廷安排苏东坡前往连轴、舒州、永州安置。然而,宋徽宗建中靖国(年8月24日)在人间折腾六十五年的苏东坡逝世于江苏常州,并留下遗嘱葬于河南郏县。一代文人、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没有选择落叶归根,而是把自己葬在这边据说是眉山通往汴京的必经之路,历年经过这里的文人墨客、进京赶考的书生,都会到此朝拜,成为当地一大盛事。这里也有其父其弟的衣冠冢,“三苏坟”由此而来。据说每到晚上,这里种满的柏树都发出沙沙作响的声音,星光点点之下,像是苏东坡一人孤独伫江,白衣泛舟,高吟一首: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0
北宋最亮的一颗星辰就此陨落,从此人间再无文曲星。
参考资料:《宋史》、《苏东坡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