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优势 >> 正文 >> 正文

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综合测试名师领你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3/28

《岳阳楼记》测试卷

班级姓名分数

1、默写(5分)

1、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是:

2、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是:

3、与“进”、“退”意思对应的句子是:

4、用动静结合,并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影美景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0分)

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朝晖夕阴:

浊浪排空: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长烟一空:

3、翻译句子(10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4、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阅读(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内蒙古通辽)(13分)

《岳阳楼记》第五段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

齐王使使者问赵成后有粮者亦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3分)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

想相照应?请写下来。(2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沈阳)(12分)

《岳阳楼记》第五段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殍殣(piǎojìn):饿死的人。

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敖仓:粮仓。

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句。(5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3分)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文语句回答。)

3

《岳阳楼记》测试题参考答案

1.默写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解词

具:同“俱”,全、皆。

属:同“嘱”,嘱托。

晖:日光。

排空:冲向天空。

倾:倒下。

摧:折断。

冥冥:昏暗。

景:日光。

集:停息。

一:全。

三、解释句子

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3、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4、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

5、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四、阅读

1、

(1)求:探求。

微:如果没有。

使:派遣。

食:拿食物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重用使其成就功业?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

(1)B

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

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

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D.发放。/指被任用。

(2)①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发司农之粟

C.募民兴利

参考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