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优势 >> 正文 >> 正文

初升高语文衔接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一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7/16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综合练习01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湖北黄冈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进骠骑大将军、仅同三司。以讨华轶功,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会太山太守徐龛反,帝访可以镇抚河南者,导举太子左卫率羊鉴。既而鉴败,抵罪。导上疏曰:“臣创议征讨,调举羊鉴。然鉴暗懦覆师,臣之责也。且臣总录机要,使三军挫北,忝为宰臣,乞自贬黜,以穆朝伦。”诏不许。及刘隗用事,导渐见疏远,淡如也。有识咸称导善处兴废焉。

王敦之反也,刘隗劝帝悉诛王氏,论者为之危心。导稽首谢曰:“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敦谓导曰:“不从吾言,几致覆族。”导犹执正议,敦无以能夺。初,帝爱琅琊王裒,将有夺嫡之议,以问导。导曰:“夫立子以长,且绍又贤,不宜改革。”帝犹疑之。导日夕陈谏,故太子卒定。及明帝即位,导受遗诏辅政,解扬州,迁司徒,一依陈群辅魏故事。帝崩,导复与庾亮等同受遗诏,共辅幼主,是为成帝。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帝知之,给布万匹,以供私费。导有羸疾,不堪朝会,帝幸其府,纵酒作乐,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自汉魏以来,群臣不拜山陵。导以元帝眷同布衣,匪惟君臣而已,每一崇进,皆就拜,不胜哀戚。咸康五年薨,时年六十四,谥曰文献。

(选自《晋书·王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B.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C.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D.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古代官职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持节、假节、使持节、假使节等称号。

B.领,兼任,通常指高位兼低职。和“领”一样表示高位兼低职的词还有“行”、“判”、“权”、“摄”等。

C.稽首,古代的跪拜礼,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D.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导自幼有远见卓识,志向高远。十四岁时就被陈留高士张公称赞有将相之才。当知道天下大乱后,就一心拥戴琅琊王。

B.王导深受宠信,却不恃宠逾矩。元帝待王导亲密友善如同好友,即位时还有意邀请他登上御床同坐,但王导还是严词拒绝了。

C.王导平心持正,犯颜敢谏。元帝想改立偏爱的儿子司马哀,但王导始终坚持立嫡立长,元帝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听从了意见。

D.王导重情重义,感恩知遇。他感念元帝待他恩眷始终如一,从布衣时期到宰辅高位,超越了君臣之义,因而常去拜祭,非常哀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刘隗用事,导渐见疏远,淡如也。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5.羊鉴讨逆兵败后,王导为什么自请贬降职位?

1.C

2.B

3.D

4.(1)等到刘隗执政,王导渐渐被疏远,(仍然)很淡泊的样子。(2)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的都城邯郸变为郡县,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5.①识人失察。推举羊鉴,然而羊鉴昏庸懦弱导致全军覆没,王导作为推举的人有罪责。②自愧失职。总管机要事务,使三军受挫败北,愧居宰辅之位。所以自请贬降,以正朝纲。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卿”是“百里之命”托付的对象,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导”是“固争乃止”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

故选C。

句子翻译:元帝光着脚跑出来握着他的手说:“茂弘,我正要把重要的责任托付给你,你这是什么话啊!”当时王氏强盛,有独占天下的想法,王敦担心元帝贤明,想要商讨重新确立君主,王导坚决力争才罢休。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表示高位兼低职的词还有‘行’、‘判’、‘权’、‘摄’等”错误。“行”是代行某职而无职衔,“判”是高位兼低职,“权”是暂代官职,“摄”是低位代理高职。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感念元帝待他恩眷始终如一,从布衣时期到宰辅高位”错误。“眷同布衣”意为“眷宠自己就像是布衣之交一样真诚”,而不是“恩眷始终如一”。王导还是布衣平民时与晋元帝关系如何于文无据。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及”,等到;“用事”,执政;“见”,表被动;“如”,……的样子。

(2)“洎”,等到;“以”,因为;“终”,坚持到底。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臣创议征讨,调举羊鉴。然鉴暗懦覆师,臣之责也”可知,“臣下提议征讨,举荐调用羊鉴。然而羊鉴昏庸懦弱使军队覆没,是我的责任。由此可知,王导推举羊鉴,然而羊鉴昏庸懦弱导致全军覆没,王导作为推举的人有罪责。可见他识人失察。

由原文“且臣总录机要,使三军挫北,忝为宰臣,乞自贬黜,以穆朝伦”可知,况且我总管机要事务,致使三军受挫败北,愧为宰辅大臣,请求贬降自己的职位,以严肃朝纲。由此可知,王导总管机要事务,使三军受挫败北,愧居宰辅之位。可见他自愧失职,所以自请贬降,以正朝纲。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王导字茂弘,是光禄大夫王览的孙子。少年时就有远见卓识,志向清明高远。十四岁时,陈留的高士张公见到他很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相貌志气,是将相之才。”一开始承袭祖上爵位,后来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元帝司马睿还是琅琊王,与王导平时亲密友善。王导知道天下已经大乱,就一心拥戴琅琊王,暗有振兴恢复晋室的志向。司马睿也素来看重他,与他亲密如知心朋友。

等到司马睿登上帝位,百官陪同侍列,却让王导登御床一同坐下。王导一再推辞,直到三四次,说:“如果太阳与下面的万物一样,百姓还靠什么来照耀?”元帝才不再要求。皇帝晋升他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为讨伐华轶的功勋,封他为武冈侯,不久就晋升为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兼任中书监。适逢太山太守徐龛反叛,元帝询问能够镇守平定河南的人,王导举荐太子左卫率羊鉴。没有多久羊鉴兵败,处死抵罪。王导上奏疏说:“臣下提议征讨,举荐调用羊鉴。然而羊鉴昏庸懦弱使军队覆没,是我的责任。况且我总管机要事务,致使三军受挫败北,愧为宰辅大臣,请求贬降自己的职位,以严肃朝纲。”元帝下诏不允许。等到刘隗执政,王导逐渐被疏远,(仍然)很淡泊的样子。有见识的人都称赞王导在兴盛和衰败之间善于自处。

王敦反叛,刘隗劝元帝全部诛杀王氏家族,议论的人都为王导担忧。王导跪拜谢罪说:“叛臣贼子哪一代没有,怎么想到现在出自臣下的家族!”元帝光着脚跑出来握着他的手说:“茂弘,我正要把重要的责任托付给你,你这是什么话啊!”当时王氏强盛,有独占天下的想法,王敦担心元帝贤明,想要商讨重新确立君主,王导坚决力争才罢休。王敦对王导说:“不听从我的话,(可能)几乎致使宗族灭亡。王导仍然坚持公正的意见,王敦没办法改变。”当初,元帝偏爱琅琊王司马裒,想要改变嫡子的地位,询问王导的意见。王导说:“从来都立长子为太子,况且长子司马绍又贤明,不适宜改变。”元帝仍然犹豫不决。王导每日进言劝谏,因而太子的地位最终稳定下来。等到明帝司马绍即位,王导接受元帝的遗诏辅佐朝政,解除扬州刺史之职,担任司徒,一切依照过去陈群辅佐曹魏的旧例进行。明帝驾崩后,王导又和庾亮等人同时接受遗诏,共同辅佐幼主,这就是晋成帝。王导生活简单朴素、清心寡欲,粮仓里没有储备的粮食,衣服不穿多层绢帛。成帝知道这种情况后,赐给他布一万匹,用来供他私人使用。王导患有疾病不能参加朝会,成帝就亲自到他家里和他一起饮酒作乐,然后让王导乘马车进入宫殿,王导被敬重就像这样。自从汉魏以来,群臣没有拜谒皇帝陵墓的习俗。王导因为元帝眷顾自己如同布衣之交,已不仅仅是君主对臣子的关心,故每一次升迁,他就拜谒元帝陵墓,非常哀痛。咸康五年去世,时年六十四岁,谥号为文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湖北黄冈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

汪元量①

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颦②才动起人愁。

当年击筑③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注)①汪元量:南宋宫廷琴师。宋亡后被俘北去。此诗为北上燕京途经易水时所作。②鼓鼙: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③筑:古乐器,典出《史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荆轲刺秦临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刺秦事败,荆轲身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诗人才卸征鞍,又上孤舟,一“卸”一“上”,虽然用语平淡,却写尽羁旅行役之苦。

B.颔联写景视听结合,“烟笼古木”、“月印平沙”写出了夜色之美,猿声、雁鸣突出了夜的静谧。

C.远处传来捣衣的砧杵声,使飘零游子不由伤感落泪;鼙鼓之声才响起,就惹起了诗人无尽的愁思。

D.尾联照应诗题,都是写当年易水送别场景:二人击筑悲歌时,慷慨诀别的气氛使寒波也为之凝滞。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1.D

2.①首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萧瑟的古渡秋景图。②深秋时节,诗人卸罢征鞍又孤舟北上,入目所见芦苇萧萧,古渡口边冷冷清清,渲染出一片冷落萧条的气氛。③古渡、孤舟自然引出诗人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是写当年易水送别场景:二人击筑悲歌时,慷慨诀别的气氛使寒波也为之凝滞”错误。尾联照应诗题,“一片寒光”是英雄逝去后眼前空余的冷落之景,易水的“寒光”蕴藏着诗人的主观情意。“击筑悲歌”的往昔与“一片寒光”的眼前之景,一虚一实,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作用的能力。“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的意思是:古老的渡口边,芦苇萧萧,显出一派冷落萧条的景象,卸罢征鞍,又登上北上的孤舟。

首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萧瑟的古渡秋景图。深秋时节,诗人才卸征鞍,又上孤舟,入目所见芦苇萧萧,古渡口边冷冷清清,渲染出一片冷落萧条的气氛。一“卸”一“上”,虽然用语平淡,却写尽羁旅行役之苦,漂泊之感。远处传来捣衣的砧杵声,使飘零游子不由伤感落泪;

尾联又写回首当年英雄击筑悲歌的地方,如今空余茫茫易水,寒光凝滞而不流动,引发故国之思,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常德市第二中学高一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3)《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覆、馑、卿、祸。

综合练习02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咸丰春晖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善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fǔ,肉干),马病肥死,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诤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堂堂楚国,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哉。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有纹路的梓木)为椁,楩(pián)枫(树木)豫章(樟树)为题凑(古代天子的椁制,也赐用于大臣),发甲兵为穿圹(kuàng墓穴),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位。

B.太牢,是古代祭祀等级的一种,古代祭祀宴会时,若牛、羊、猪三牲具备则为太牢,无论少了哪一牲,则为少牢。

C.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D.六畜,指猪、牛、羊、马、狗、鸡,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优孟投其所好,建议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使楚庄王认识错误,最终收回成命。

B.优孟重情重义。孙叔敖生前善待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果然帮助了他。

C.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以假乱真,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

D.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先把马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最后火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堂堂楚国,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哉。

(2)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5.优孟善辩,文中提到哪两件事劝谏楚庄王都成功了?

1.C

2.B

3.D

4.(1)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凭着楚国的地大物博,寻求什么东西会得不到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

(2)我死之后,你会贫困。那时你可以前去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

5.(1)在楚庄王葬马的问题上,成功地达到了处理问题的目的;(2)在孙叔敖儿子的问题上,优孟既成功地勾起了楚庄王对孙叔敖的怀念,从而帮助了孙叔敖的儿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楚庄王之时”,“楚庄王”是“时”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AD项;

“华屋之下”作“置之”的补语,不可断开,排除B项。

本句译为:楚庄王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无论少了哪一牲,则为少牢”错误。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优孟识礼……先把马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最后火化”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分析可知,真正的目的是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其次,优孟提出安葬的方法是:用土灶做椁室,用铜锅做内棺,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膻,用粮食稻谷来祭祀,用火光来做它的衣服,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爱”,所+动词,构成名词性词语,喜欢的东西;“马者王之所爱也”,判断句;“以楚国堂堂之大”,定语后置句;“何求不得”,宾语前置句;“薄”,寒酸、寒薄。

(2)“汝”,第二人称代词,你;“贫困”,生活不得意,困顿。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马者,王之所爱也,以堂堂楚国,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哉”“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分析可知,在楚庄王葬马的问题上,成功地达到了处理问题的目的;

由“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分析可知,在孙叔敖儿子的问题上,优孟既成功地勾起了楚庄王对孙叔敖的怀念,从而帮助了孙叔敖的儿子。

参考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乐工。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以谈笑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楚庄王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楚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想要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安葬马。左右大臣谏诤这件事,认为不能这样做。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对葬马的事进谏的,一律处死。”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楚国地大物博,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安葬呢?”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用雕了花纹的梓木做椁室,用上好的楩、枫、樟木做题凑,差遣甲士为死马挖掘墓穴,老弱人丁背土筑坟,齐赵等国的使者侍坐在前,韩魏等国的使者护卫在后,为死马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封以万户之邑给它守墓。这样,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庄王说:“难道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该怎么办才行?”优孟说:“请大王将它作为六畜来安葬。用土灶做椁室,用铜锅做内棺,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膻,用粮食稻谷来祭祀,用火光来做它的衣服,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

楚相孙叔敖知道他是贤德的人,便好好地对待他。孙叔敖病重将死时,嘱咐他的儿子说:“我死之后,你会贫困。那时你可以前去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几年后,孙叔敖的儿子果然穷困到要背柴卖来谋生,一次碰到优孟,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死时嘱咐我贫困时就前去见你。”优孟说:“你不要远行到别的地方去。”于是他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举止言谈。一年多后,学得酷似孙叔敖,连楚王的左右大臣也无法分辨。一次楚庄王设宴,优孟上前敬酒,庄王见了大为吃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要任命他为楚相。优孟说:“请让我回去和妻子商议一下,三天后我再回来担任相职。”庄王答应了。三天后,优孟又来了。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优孟说:“妻子说千万不要这样做,楚相不值得当。像孙叔敖担任楚相,竭诚尽忠,廉洁奉公,以此来治理楚国,楚王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儿子却没有安身之地,穷得卖柴谋生。要是像孙叔敖那样,还不如自杀。”于是唱道:“居山耕田太辛苦,难以得食物。出仕去当官,贪婪卑鄙的才能有余财,全然不顾耻辱。一想要身后家室富,又怕受贿枉法,干坏事犯大罪,身遭杀戮家随灭。”于是庄王向优孟致谢,随即召来孙叔敖的儿子,将寝丘的四百户分封给他,用来祭祀孙叔敖。以后十世一直不曾断绝祭祀。这种智慧可以说是正合时宜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湖北武汉市·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B.颔联写自己阅读时一眼扫过三千字,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颈联上句写坚持经常读书,思想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这一感受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如出一辙。

D.《观书》写出了诗人自我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2.《观书》一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A

2.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优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理解错误,诗歌首联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书卷多情”将书卷赋予了人的情态,多情的老朋友一般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联“书卷多情似敌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无论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该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读书人的阅读乐趣,把书当作老朋友一样亲切相处,所以从早到晚,读书不倦。

颔联“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作者运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该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所能领略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湖南高一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轻率地表明自己三年就可以使一个内外交困的千乘之国“有勇知方”,其中表现内外交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连用比喻、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文中表达作者对秦统治者严厉质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应该封赏谋臣礼贤下士,用武力去抵抗。文中作者认为六国之君的正确做法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谨、锱、铢、事。

综合练习03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湖南省东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贵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孽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今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淮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麸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费也

B.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C.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D.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B.丞,佐官名。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县丞等。此处指府丞。

C.使君,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D.谢事,指辞职或免除俗事。后面的致仕也是指官吏辞官退休。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德基心胸宽广,处世泰然。在他刚担任南康丞时,老百姓认为他只是一个读书人,请求把他换掉,但是吴德基不以为意,淡然处之。

B.吴德基明察秋毫,刚正不阿。在村民被诬陷后,他仔细核查,发现百姓并没有罪过,亲自释放了百姓,并且敢于直陈长官的过失。

C.吴德基体恤民情,爱护百姓。他始终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官府下令让百姓买驴赔偿,他告诫百姓不要赔偿;百姓想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劝他们交纳粮食。

D.吴德基淡泊名利,虚心受教。他做官不追求成名,一心只为百姓;辞官回到家中后,也遵循宋濂的告诚,断绝和官吏的往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

(2)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5.吴德基为什么阻止潍州的百姓以羊牛代秋税并且拒绝派百姓给邻县运送牛?

1.C

2.B

3.A

4.(1)(吴德基)入朝(拜见皇上后),被提拔掌管莱郡潍州的事务。百姓饲养了四十匹官驴,莱郡太守核查官驴繁殖的情况,与登记在册的情况不一致。

(2)太守无言以对。吴德基趁机谈了几件不利于百姓的事,太守不敢再说什么,连同各个已经赔偿的县都免除了。

5.①羊牛容易生病甚至死亡,且运送过程费时费力,没有缴纳粮食方便。②运送牛非常辛苦,有牛的人没办法,只是不敢埋怨而已。③如果派人给别人送牛,牛生病或者死亡后,责任无法划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宽化”是动词,后面需要接宾语“之”,这个“之”是“宽化”的对象,即百姓,其后断句,排除AD;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民”做主语,“援丞裾”作状语修饰后文的“相尔汝”,意思是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本句句意完整,“汝”后断开,排除B。

句子翻译为:吴履于是放宽政策教化百姓。百姓有来告状的,吴德基就把百姓叫到跟前和他谈话,从不加以呵责。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此处指府丞”错。根据后文“一县惊伏”与“县令周以中”等,可以确定吴德基应该担任的是县丞。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请求把他换掉”错。“易之”并不是“换掉”的意思。由原文中“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可以推测“易之”的“易”应该是轻视。因为南康民风剽悍,所以老百姓看不起这个读书人。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擢,提拔;知,掌管;畜,饲养;孳息,繁殖。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语塞,没有话说,无言以对;因,趁机;偿,赔偿;罢,免除。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说“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民驱走二千里”,意思是吴德基跟百姓商量,羊牛有生病死去的隐患,不如交纳粮食方便,百姓驱赶牛羊要走两千里路,由此可知,羊牛容易生病甚至死亡,且运送过程费时费力,没有缴纳粮食方便。

原文说“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淮独完”“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意思是其他县的牛羊要送到陕西,百姓驱赶牛羊走两千里路,都倾家荡产,全郡只有潍州百姓得以保全,老百姓还不敢埋怨,由此可知,运送牛非常辛苦,有牛的人没办法,只是不敢埋怨而已。

原文说“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意思是有牛的人家自己送牛,虽然劳苦但不敢有怨言。让别人代替送牛,如果途中牛死了,谁承担赔偿呢?由此可知,如果派人给别人送牛,牛生病或者死亡后,责任无法划分。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叫吴履,婺州兰溪人。被官吏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民风剽悍,百姓认为县丞是一个读书人,都轻视他,吴德基处之泰然。几个月后他详尽地了解了当地的虚实,做了一些揭露奸人,破获案件的事,全县的人都很吃惊。吴履于是放宽政策教化百姓。百姓有来告状的,吴德基就把百姓叫到跟前和他谈话,从不加以呵责。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知县周以中刚上任,征调百姓运输物品到郡里而征调不到,就亲自到乡里去征调。一个村民想要逃跑,周以中命令衙役鞭打他,村民不服,跑入山中,骂县令说:“你在县里当官,到这里来干什么?”县令恼怒,胥吏与衙役趁机用语言挑拨县令,想要诬陷一个村民贪图钱财和利益,拘捕了六七个人关进狱。门窗紧锁,看管非常严。吴德基核查发现百姓没有罪过,亲自去狱中巡视,叱责狱卒立即释放百姓,狱卒用其他的说法推辞,吴德基用木槌砸碎狱门释放了百姓,说:“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父亲兄弟不要害怕。”于是前去告诉县令周以中。县令恼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触犯大人的只是一普通百姓罢了,他的同乡有什么罪?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难道是大人您发泄愤怒的工具吗?”县令周以中感到惭愧。事情就这样平息了。

吴德基入朝拜见皇上后,被提拔为莱郡潍州的知州。有百姓饲养了四十匹官驴,莱郡太守核查官驴繁殖的情况,与登记在册的情况不一致,说:“驴应该一年生产一头驴驹,现在几年应该有几头驴驹,为什么这么少呢?”想要追究养驴百姓欺骗蒙蔽的罪过,并征收他们的赔偿。各县都已下令让百姓买驴赔偿,只有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太守发怒,问吴德基:“潍州不赔偿驴,什么借口?”吴德基说:“百姓实际并没有欺骗,怎么可以追究他们赔偿?国家富有四海,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了几头驴吗?”太守无言以对。吴德基又趁机谈了几种不利于百姓的情况,太守不敢再说什么。连同其他各县已经赔偿的都免除了。山东有百姓愿意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官府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吴德基跟百姓商量,羊牛有生病死去的隐患,不如交纳粮食方便。只有潍州收百姓的粮食。其他县的牛羊要送到陕西,百姓驱赶牛羊走两千里路,都倾家荡产,全郡只有潍州百姓得以保全。上级官府下令让派一千人运送邻县的牛,吴德基列出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说:“有牛的人家自己送牛,虽然劳苦但不敢有怨言。让别人代替送牛,如果途中牛死了,谁承担赔偿呢?”极力抗争,没有接受命令。

吴德基当官,不追求成名,把爱护百姓放在第一位,百姓对他非常感激。在潍州任职两年,被召回京。潍州百姓拦在门口抱着他的脚哭泣跪拜,说:“自从您做了我们的父母官,潍州百姓的身上再也没有鞭打的瘢痕。现在您离开我们,希望能得到您的一只鞋供奉起来,来安慰我的思念之情!”

吴德基到了京城,就辞职回家。宋濂是吴德基的朋友,关系非常亲密,当时也已退休将要回家,喊住德基对他说:“你愿意接受年长者的教诲吗?”吴德基说:“好,要教诲我什么?”宋濂说:“谨慎不要出门,断绝和官吏的往来,不要和他们交往。”吴德基回到家中,遵循宋濂的告诫,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赞美他能接受有益之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湖北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①

黄庭坚

县楼②十六峰寒,王璨③登临独倚阑。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④。

(注)①本诗是黄庭坚在叶县任上所作。王晦之,黄庭坚的朋友,在河南登封做官。②县楼:登封县的城楼。三十六峰:中岳嵩山有三十六个主要的山峰。③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写有《登楼赋》。④鲵桓:语出《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鲵”是一种大鱼,“鲵桓”比喻顺应外物而自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的应和之作。在河南登封做官的友人王晦之登楼有感,先写诗送给黄庭坚。

B.首联上句"峰寒"实为寒峰,意思是说登封县的城楼正对着嵩山三十六个高寒的山峰。

C.颔联写一阵春雨过后,诗人静坐在夕阳之下思念远方的朋友,景色宜人,更显出友情之深。

D.尾联写自己在叶县无法自宽,希望能摆脱繁琐公务,回去干一番事业,实现平生抱负。

2.“嗟”有叹息之意。全诗围绕“嗟”行文,请简要分析。

1.D

2.①首联写友人登楼眺望,自己不能同游,这是写叹息的诱因。②颔联写雨后清坐和夕阳下相思,描绘了叹息时的形象。③颈联通过“不同醉”和“能自宽”的对照,点明叹息的原因。④尾联写不知什么时候能摆脱繁琐公务、去过隐居生活,这是叹息的延续。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回去干一番事业,实现平生抱负”分析错误。尾联“归得钓鲵桓”喻指归去过隐居生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县楼三十六峰寒,王璨登临独倚阑”,写登封县的城楼正对着嵩山三十六个高寒的山峰,朋友王晦之像当年王粲一样独自倚靠阑干,登楼远眺。作者和友人分隔两地,不能同游,这是写叹息的诱因。

②颔联“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写春雨停歇,夕阳西下,作者孤身独坐,思念远方的友人,描绘了叹息时的形象。

③颈联“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是叹息自己不能和对方一同喝醉,欣慰对方在远方能够自我宽慰,通过“不同醉”和“能自宽”的对照,点明叹息的原因。

④尾联“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是写自己在叶县无法自宽,希望能摆脱繁琐的公务,“钓鲵桓”是闲适的隐居生活,“几时归”是叹息不知道何时才能归隐。最后一句是是叹息的延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湖南娄底市·娄底一中高一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浴、沂、雩、戎、轩、涕、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