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先生,大家都挺熟悉,应该都有读过《岳阳楼记》,而范仲淹先生的一生自然不只有《岳阳楼记》还有更多的典型事故,尤其值得我们去学习。
范公堤也就是范仲淹出任泰州的时候,调遣了4万多的民众,重新修建当时的海堰。花费了5年时间才完成,新建起来的堤横跨了楚、泰、通三州,全长大概有华里。
这个新建起来的堤坝,不仅仅只是对当时人民的生活、产盐和耕种这些劳动都提供了保障,而且在后面“捍患御灾”这件事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和感谢范仲淹先生,便将后来修好的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到现在都还保存着。
到了景祐元年(年)的时候,苏州天天大暴雨,当时的江河湖水都开始泛滥,水流不通,天天都是洪水,导致当时的田地全部被淹掉,农民工的生活来源失去了保障,农民生活越来越困难。
范仲淹被派到苏州以后,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水流性质,便想出了开浚昆山和常熟间的“五河”,将洪水堆积下来的水引导流出太湖,最后流入到大海的治水计划。
范仲淹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以“修围、浚河、治闸”为主要的治水图画,在当时获得了所有人的称赞,后来流传于后世,从南宋朝开始一直到元、明的浙江职守都是用范仲淹先生图纸上的模式去整治洪水。
这些体现出了范仲淹先生聪明有谋略,为百姓着想得无私无畏的精神,北宋元年的时候,范仲淹先生回家乡去祭拜范氏的宗祠。
在苏州的老宅子住了几天以后,他决定要在苏州南园附近买一块地,然后盖一座房子,等到年纪大的时候回来养老居住。
按照当地人民的风俗,在开始动工之前,得先请风水先生来看看风水,范仲淹也特意去请了一位风水先生过来看,风水先生看完以后告诉范仲淹说:“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在这里盖房子的话,以后你的子子孙孙都能够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世世代代都是如此,荣华不断。”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肯定是开开心心的动土修建房子,没想到的是,范仲淹先生听完风水先生的话以后,不修建房子了,大家都感到疑惑不解。
他才解释说到:这块风水宝地,如果只是我自己修建房子,那以后富贵起来的也只有我一家人,但是如果修建一栋苏州的学府,让学子们都来这里读书,那岂不是人才辈出,大家都可以荣华富贵。
一年以后,范仲淹向朝廷上报,想将南园之地修建成为一座“府学”。
在未来的几百年里,苏州的那座府学不止是对苏州,甚至对全国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苏州就一共出了43位状元,有一半都是来自那座苏州府学,除了状元以外,其他能够考到进士更是多达上千人。
郑元祐曾经在《学门记》这样评价:
“天下郡学莫盛于宋,然其始衣于吴中,盖范文正公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意思就是说,宋朝的时候,地方学校能兴盛起来的原因,还得从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那座府学算起。正是因为苏州府学发展起来后,才能让天下的文化发展起来!
范仲淹先生作为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读书人之一,他的一个小小的决定,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他的格局也不是普通人能够达到的。
用现在的话来说,从后人的眼光来看的话,范仲淹先生的命算不上不好。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范墉便去世了,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个叫朱文瀚的读书人,继父朱文瀚对他还不错,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朱说”。
然而在范仲淹中举以前,他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朱文瀚的儿子,从来没有想过不是。直到有那么一天,他看到他们家家的两位堂兄弟,在大肆挥霍钱财,范仲淹觉得不好,就上前对他们进行规劝,结果两位堂兄弟特别不屑地对他说到:“我们挥霍浪费的是我们朱家的财产,和你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资格来过问我们!”
范仲淹感到很茫然,他难道不姓朱?他为什么没有资格过问?他回家以后询问母亲才知道原来自己本来姓范,不姓朱。
范仲淹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特别难过,痛哭了半天后,他给母亲和继父下跪叩首,告别了他们,自己一个人去到苏州打算认祖归宗。
出乎他意料的是,苏州的范家人听说他要回来的消息,都不愿意承认他的身份,也就是因为怕他会分走财产中的一部分。
但其实,当时的苏州范氏在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名声,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范仲淹的回来,在许多年后,苏州的范氏才名声传遍天下,影响了后代很多年。
那个时候,已经中举的范仲淹,因为家族的人都不愿意接纳他,他只能一个人寺庙中去读书,没有多余的钱,范仲淹只能每天给自己煮一锅粥,等到粥凝固以后,才用小刀将它切成四块,每天早上晚上分别吃两块,这就是他一天的粮食,有个成语叫“划粥断齑”,这也就是这个成语的由来。
那时候有好心人看到范仲淹每天生活困难,还在坚持读书,就给他送来了很多美食,范仲淹一口也没吃,特别坚定,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今天开口吃了山珍海味等没事,那我明天应该是吃不下这个粥了,所以不能吃。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的时候,进士榜上,出现了“朱说”这两个字,那年,他26岁,两年过后,他任职集庆军节度使推官,才正式回到范家,认祖归宗,正式改名,也就是传遍了大江南北的——范仲淹。
范仲淹61岁的时候,被调任到杭州,范家的几位年轻子弟以为范仲淹从此之后要隐退,就一起出钱给他买了一栋田宅,听到以后,范仲淹当时非常生气,后来他自己出钱,将田宅的面积扩大,成立了“范氏义庄”。
范氏义庄每年赚来的收入,范仲淹都一分不要,全部用来给范氏子弟读书用,或者救助贫困的乡民,他还设置了捐款的通道,不管是科举、嫁娶、等什么困难,只要是范氏义庄能够帮助到的事情,都要不计较后果的提供代价。
其实,范仲淹当时的这个举动,是中国最早期比较成熟的非宗教慈善机构,帮助了很多人。
年的时候,范仲淹拖着生病的身体到颍州去上任,五月二十号那天,范仲淹路过徐州的时候,身体已经到了极限。
第二天的清晨,太阳出来的特别早,然而徐州城却一片寂静,因为从此以后世间少了一位伟人,范仲淹因病逝世,64岁。
然而,虽然他去世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中国历史都需要这样的人,才可以带着我们越走越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