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优势 >> 正文 >> 正文

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如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5/2/18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它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语,创造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导入的方式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短视频,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恩》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充分设计好课堂导语,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潜心挖掘情感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意境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直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阅读的过程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因为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意境,以充分调动情感氛围来设立情感目标。

在引导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岳阳楼记》,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的解释进行设疑,从而带动全文的学习。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演示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渲染、表情体会及多媒体等现代电教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通过播放录音、录像等,形象化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情境中来。如教学《背影》这一课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舒缓、低沉,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引起共鸣。

另一方面是教师理性的诱导带来情感的撞击。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的灵魂和最魅力的内容。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表情引学生联系背景、联系性格和老师的责任感分析其痛苦、激动的原因在于他热爱法语、热爱祖国,由此不难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言,热爱老师的高尚情感”这一情感目标。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张晓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