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小朋友读读古文,引发点兴趣,增加些积累。
04:30《岳阳楼记》大家都很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名句朗朗上口。只是带小朋友读这篇文章,还得明白作者如何行文的,这些深刻而又动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通过岳阳楼上览物而自然流淌出来的呢?
何况他本人并没到过岳阳楼,只是滕子京寄了一幅岳阳晚秋图给他,让他看图作文(这两人关系太铁了,同年进士,仕途上同进同退,又一起戍守西北与西夏李元昊作战,真可谓“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他凭着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写景很美很大气,让人惦念。而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和抒情,才是范仲淹真正要表达的。那么看图作文,情和景之间如何融通呢?
因此,我们抓了一个“异”字两句话来带读。分别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第一个“异”字出处是第二段最后一句,文章一、二段是交代写记缘由+描绘岳阳楼之大观,虽然写得很好,例如历来被人称道的“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二字的妙用,但总的来说,这二段仍属建筑物记序文的写作惯例。到了第二段最后一句,通过“然则”一转,才算是奇峰突起,引出后面三、四段两种相异的览物之情,展现行文独特之处。三、四段一悲一喜,以己悲以物喜,迥然相异,但这还只是一个铺垫。
第二个“异”字出处第五段开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这个“异”字为上文作结,同时衔接后面的议论,既然和前文二者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是什么情感呢?这样“忧”就出来了,而且有深刻的内涵与层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读者读到这感动之余不禁觉得人生太忧苦了,文章在此笔锋一顿,替读者发问“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就引出了高潮,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的“忧乐思想”。还没完,再用一个感叹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作结,把自己的人生追求、政治抱负一展无遗。
所以说,两个字撑起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