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答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属于文言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句。
二、答案解析:
1、我们先来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2、比较原文和译文,你就可以发现,“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强”译文的语序和原文不一样。
原文中的“爪牙”和“筋骨”是名词,“利”和“强”是形容词,“之”是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也就是说,原文先出现名词,接着出现定语后置的标志,最后才出现修饰这个名词的定语。
而译文中“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与“强健的筋骨”是两个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第一个偏正短语比较复杂,一个定语“锐利”修饰两个名词“爪子”和“牙齿”;第二个偏正短语比较简单,一个定语“强健”修饰一个名词“筋骨”。
三、相关拓展:
1、这句话来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的《劝学》,《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
《劝学》完整的原句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它与后面的一句话“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连在一起,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它们都有力地论证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的道理。
2、在汉语中,定语修饰、限制名词,一般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但是在古代汉语中,除了这种情况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也就是把定语放在名词后面。翻译古文时,要按照汉语的通用顺序,把被放到后面的定语移回名词前面。
3、下面再举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以加深印象。
例1: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韩愈例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范仲淹解析:例1中的定语“千里”被放在定语后置标志“之”的后面。“马之千里者”翻译为“日行千里的马”,原句中的“千里”属于词类活用中的数量词用作动词。例2中的定语“高”“远”被放到定语后置标志“之”的后面。原句翻译为“在高高的庙堂上做官就担忧百姓,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担忧君主”。
四、小结:定语后置是我们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作者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在定语后置标志词语的后面,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语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