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自古就是,一等风流二等富贵之地
历来都有江南四大名楼的说法,不过此“江南”指的范围是长江以南,在古代北方的楼多用于军事用途探查敌情,起着预警的功能,而长江以南大部分时期都是处于相对太平平稳,所以长江以南的楼,多修建在风景如画的地方,供游人登高揽胜,文人墨客到此观光游览,吟诗作赋。长江以南名楼之多,数不胜数,所以关于四大名楼的排名也颇多争议,不过前三基本是固定下来: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这三楼都有才华横溢的文人,为它题诗作赋,文化加持从而流传千古。
排在第四位的就颇多争议了,至少有7座名楼在竞争,像广西的真武阁、镇江的芙蓉阁,宣城的谢朓楼,其中争议最大的要属南京的“阅江楼”阅江楼本可以排进江前三的。却因过于神秘,有年的时光,阅江楼一直只存于诗词歌赋中,民众是只闻其名而不见其楼。
朱元璋亲作《阅江楼记》
南京城,扼守在长江中游,从北往南的火车,要到南京市区,必须要跨过长桥,通过南京大桥。就是那条被称为“争气桥”的长江大桥,中国第一座公铁双用两层桥。如果你幸运刚好是坐在靠右边的窗户位,火车驶上桥后,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核心区,就一点一点地映入眼前,最先看到的就是镇守在南京西北角的狮子山,这名字还是朱元璋亲自起的,在狮山顶上,矗立着一座威风凛凛的七层高楼,雕梁画栋,碧瓦朱楹、尽散发出皇家气派,这座复古的明代皇家样式的高楼,就是有着江南第一楼之称的“阅江楼”
关于阅江楼的传奇与神秘,还得说到一代布衣天子朱元璋,元朝末期,天下群雄风起,四方割据混战,最终还是朱元璋在南京城下,尽破陈友谅的40万大军,笑到了最后,定鼎金陵开创了年的大明盛世。
朱元璋在南京开国之后,数次带着他的开国文武大臣,来到狮子山上,登高俯瞰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南京城中的歌舞升平,和远处奔腾不息的长江,皇上决定要在这狮子山巅修建一座江南第一楼,或者说是天下第一楼,自古强人都是行动派,决不拖泥带水,马上征集工匠和监狱里的囚徒来给打地基,并在楼的影子都还没有的时候,就起好了楼的名字“阅江楼”还亲自写《阅江楼记》但毕竟出身草根,文化水平有限,又下令朝廷的文武大臣各自都写一篇,其中明初的大文人宋濂所写为最佳,既有风骨描写了狮子山的临江风光,又给朱元璋拍得一手彩虹屁,至此阅江楼还没建好,就名闻天下。
年后方见此楼
说来也是奇怪,皇帝都放出风了要在长江边的狮子山上建楼,连名字都起好了,阅江楼。当时顶级文人宋濂写的《阅江楼记》正全国上下传阅着,并且文化水平不高的皇帝都亲自写了两篇文章,可见对此楼的重视,但阅江楼平了个地基后,就一直没了下文。
现在关于阅江楼为何没建流传着两种说法。
1:地主家也没余粮了,朱元璋开国后大兴土木,修南京城,要建60里大南京,还要给老家凤阳也修城作为中都,发动大军征漠北,又修陵墓多线开工,导致没钱建阅江楼。
2:是朱元璋自己后来写的阅江楼记序中说道,说他做了个梦,神仙告诉他,阅江楼急不得,要先做大事先,之后再建。
要说皇帝家也没余粮,那也不至于堂堂的帝王家,修座楼的钱都拿不出吧,并且是在皇帝已经向全天下宣告了他要建楼的情况下,这不是打脸?这种说法我不认同。至于朱元璋自己说的神仙告诉他要做完大事再来修,真不知道这大事指的是什么,到明朝灭亡,这阅江楼也没有建起来。
阅江楼只闻其名不见其楼的历史,最终在年结束,南京市花了7千万,按照历史上的阅江楼记的描述,采用复古的明朝皇家规格修建了阅江楼。如今已经是南京的知名景点,阅江楼上,是南京观长江的最佳地点之一,很多人吐槽说阅江楼是个新建筑没什么看头。殊不知江南三大名楼都是新修建的。楼不重要,重要的是楼背后的故事,景不重要,重要的是与你一起看景的人。
我国机场建在市中心的城市,机场就能坐高铁,出门就是动物园
广东有个比新加坡总统府还大的私家花园,后人委托政府代管50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