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了多年的“空中楼阁”是如何逐渐落地,成为现实中的阅江楼?曾经小巷深处的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是如何立起警世钟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远在新疆的伊犁,缘何会有一座纪念两位江苏汉代女子的纪念馆?
《文化与城市》
俞明著
南京出版社
一部《文化与城市》将阅江楼、静海寺、天妃宫等多处南京文化城市地标串联成册,南京文史学者、南京古都学会名誉会长俞明作为这些可入史册的“南京文化事件”的亲历者与参与者,以文史笔法从“我与南京”发端,将这些有关南京的“谜题”一一记录详解,并呈现给读者。
文史之谜
年的“空中楼阁”变为现实
南京是一座滨江城市,滨江城市往往建有登临远眺之楼。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这些名楼皆已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在南京的文史记载中,均可以看到“阅江楼”,然而楼名虽已流传了多年,却只闻其声、未见其身。
如今,在南京长江边有一座狮子山,由于此山地处长江、铁路、护城河、城市主干道的交汇要冲,“狮岭雄观”是南京古四十八景之一。如今,这里可以看见一座被称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阅江楼,已成为南京又一处旅游热点、文化地标。
多年以来,阅江楼为何“有记无楼”?这座“空中楼阁”又是何以落地成为现实的?俞明可谓是重要的见证者。“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有两组同名文章,一组是朱自清和俞平伯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另一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大学士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十代古都,上述两组同名文章都毫无例外是写南京的。”俞明向记者解释,年,朱元璋率兵8万,在卢龙山上设伏,打垮了率40万众来攻应天府的劲敌陈友谅,一举奠定了在应天(后改名南京)建都立国、一统天下的基础。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胜利,洪武七年(),他将卢龙山改名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阅江楼,并亲撰字的《阅江楼记》。
“朱元璋自己写了这篇《阅江楼记》,表述出要建阅江楼,这就是为阅江楼‘立项’的经过。文章有了,楼名定了,他意犹未尽,索性命令手下文臣,每人写一篇命题作文《阅江楼记》。一时间不少人为此冥思苦索,执笔成文。当时‘交卷’的同题文章有数十篇之多,但写得较好的要数大学士宋濂的那篇多字的《阅江楼记》,看了使人振奋,确有治国平天下的王者气魄。”在俞明看来,明朝是汉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自年起俞明就在南京师范大学师从专家研究明史,他翻阅了大量资料,阅读了《古文观止》和一些明史典籍,一直在分析考证南京狮子山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悬念”,最终发现这座“空中楼阁”或许是正式开工建造楼基不久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停工了。
于是,在俞明的努力与参与之下,年阅江楼终于在时隔余年之后出现在狮子山上,弥补了“有记无楼”的遗憾,先有文学作品,后有胜迹名楼,阅江楼也被笑称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立项最早、开工最迟的项目”。“就其历史文化价值而言,因楼建在山上,‘价值连城’,形成水包城、城包山、山包楼的独特景观,不仅改善了周边环境,提高了区域价值,改变了精神面貌。”俞明解释。
亲历纪实
使历史记忆鲜明地“立影见竿”
在《文化与城市》之中,有诸多如阅江楼般释疑的南京文化事件,而俞明都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与参与者,并被完整纪实入册,而这一记录就是二十余年,且除了他或无人可记录。
下关,作为南京长江南岸主城区一个很有名、很重要的老地名,自明代洪武年始就是军事要冲、商旅枢纽。地处下关的静海寺和天妃宫,建成多年后,却经历和见证了近代中国的一场浩劫。在南京历经的战乱中,静海寺、天妃宫均遭焚毁,后静海寺虽然修复并被改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但地处小巷深处却逐渐被人淡忘。在俞明的努力推动之下,在同样翻阅了大量文史资料之后,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开始扩建,立起警世钟,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钟上字的铭文,就是由俞明起草。
在新疆的伊犁,有一座汉家公主纪念馆,讲述着刘细君、刘解忧两位汉家公主的故事。按照现在的地理概念来说,刘细君是扬州人,刘解忧是徐州人,她们远嫁乌孙,继张骞之后打通并活跃了丝绸之路,请兵15万打败了匈奴,此后汉朝才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两位公主的努力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同样在俞明的考证、倡议之下,带有浓郁汉代建筑风格的汉家公主纪念馆在伊犁建成,成为伊犁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同时也是新疆、江苏两地友好交往的象征。
“作为亲历者,我有责任将这些都记录下来。”俞明告诉记者,所有文章完成之后作家王蒙将书名定为《文化与城市》。“他根据文史资料推动改建了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现在,陈列馆连同新疆伊犁的纪念馆,都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起草的《警世钟铭》刻在静海寺的钟上,永远警醒着后人。”王蒙评价道,“人们见到文史遗迹的保护与弘扬的业绩,往往乐于称赞它们为‘立竿见影’。但俞明先生做到的是‘立影见竿’,因为此前遗迹已经大体失去了其物质性存在,只留下了历史的影迹;而俞明的努力使历史记忆鲜明坚固地凸现在祖国大地上。”
城市探索
呈现“文化南京”的定力与张力
在释疑解惑的同时,俞明以每篇文章的侧重与内在联系,反映出南京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建设过程,并阐发出对南京城市发展的思考。
“立足传承,放眼广阔和深远,俞明浓墨重彩刻画了‘文化南京’的本土建功与丝路立业,展示了‘文化南京’的内在定力和外延张力。”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评价道。
这些年来,俞明一直醉心于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探索,“在中华文化和汉文化中,南京是一座具有突出代表的城市。在城市文化中,南京拥有独特的地位,无论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墙,还是去年刚刚入选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在文化方面都呈现出一个高峰状态,但是在城市发展中,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与弘扬,既讲过去又讲未来,这需要处理好文史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关系。”在俞明看来,城市文化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培育与反哺的关系。
“城市的历史是有限的,城市的文化是永恒的。城市的个性是文化,城市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为此,我们要通过各种载体的合理布局去营造文化氛围,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经济中的文化内涵。昨天的文化,可以带动今天的经济;今天的经济,又可以推动明天的文化。城市,就要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当代文化的节拍。”这是俞明的研究,也是每一座城市发展在持续探索的课题。
南报融媒体记者王婕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