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自小生长在松江边上,对打鱼人在惊涛骇浪中捕鱼的不易,自然是很了解的。一天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范仲淹为官期间,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这首《江上渔者》就体现他对劳动人民的关切和同情。
本期依依和诗友分享一首他的边塞词《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慷慨悲凉,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创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延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安。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去无留意,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词人自己彻夜未眠,由己及征夫,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诗友们,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诗赏读完了,对此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分享。如果喜欢小女子的作品,请帮忙点赞、推荐,留言或转发,谢谢啦!!!
-END-
作者:飘雪依依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