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王琦说旅游”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曾带兵皮守西北边地,后官至参知政事,发起和领导“庆历新政”。失败后罢职外调,出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卒后谥号“文正”。范仲淹诗词文章均有名篇传世。部分诗作能反映农民的生活疾苦。词作存世不多,今传仅六首,但能突破艳词格局,题材以边地生活为主,情感深沉,风格豪迈,气势悲壮。散文以《岳阳楼记>最为著名。有《范文正公集》。这首词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时所写的。相传他在戍边期间,曾作数首《渔家傲》,皆以“塞下秋来风景异”为起句,结果被人称为“穷塞主之词”。显然,作为一位身负国家重托的封疆大吏,他笔下的边塞军旅生活及其当时的内心感受,并不容易为一般文人所能够体察到。这首词结构谨严,层次有致,上片全然是写景,下片则着意在言情。这种结构方式是宋人填词的常法之一。在词的上片,作者从视觉和听觉出发,寥寥数语,便勾描出一派荒凉冷漠的边睡景象。“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起引领全文的作用,以下“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数语,使用点染手法。北雁南归、长烟落日、孤城闭锁……这些西北边地特有的景物,在作者笔下一一点明,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四面边声连角起”则是诉诸听觉的一种泛写,是对气氛的大力渲染。这种写法远近呼应,虚实相得,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边塞地区特异的风光景物,恰当地描写出边防将士的生活环境,为进一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了有力的铺垫。词的下片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在表现边防将士的矛盾心情。其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虽系写景,却也有很微妙的抒情意味。一个“霜”字,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霜华遍地,既是写实景,亦有月光漫洒的含义。这里的环境描写服从于乡情的抒发,达到了情景交融。“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在全词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在悠悠的思乡吟哦中,兀然插入这一声深重的叹息,使人警醒。全句引用了东汉窦宪将军大败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意在表明边患未除,无法还乡。反复玩味这一句,使人不禁会对白发将军肃然起敬,并从中受到鼓舞和教益。从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来说,并不是很高昂的,通篇为悲凉孤寂的气氛所笼罩,确给人以穷愁无奈的感受。但是,通过“燕然未勒”这一句,又能从中看到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尽管边塞生活十分艰苦,将士们都患有浓厚的乡愁,但是敌人高未被击退,边地还很不安宁,国家所受的威胁并没有解除,因而绝不能解甲还乡。这里表现的是一种献身精神,无疑是词中的积极的思想倾向。因此,尽管这首词所揭示的心情是矛盾的,情感很压抑,但人们读来却并不感到消沉、颓丧。唐五代以来,词的创作日见兴盛,逐渐成熟起来。但一直到北宋初年,词的创作题材范围还是狭小的,写景离不开春花秋月,抒情则一味是宫怨闺愁,与壮丽多姿,气象万千的唐代诗歌比较,词的内容显得十分单薄,风格亦很柔弱。范仲淹的《渔家做》,较早地使边塞题材入词,抒发了悲凉壮阔的情怀,开辟出新的境界,有力地促进了词的解放,给后来的宋词创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范仲淹的这首词,确是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