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朋友分享一篇图文并茂的短文——《不用出国,在深圳就能看到这些美景!》,文章开头语写到:“深圳这10个地方,美景不输国外!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看看深圳的‘马尔代夫’、‘爱琴海’、‘小镰仓’、‘巴塞罗那’、‘英国庄园’、‘小西班牙’、‘小罗马’...等疫情结束,就约上小伙伴一起去打卡吧~”。小编的一席话吸引我一口气把文章读完,从文中图片可以感觉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图文可谓美不胜收。
看了文章与朋友聊了几句,他说:“这些地方以前去过几处,怎么没有感觉到像照片中这么美啊?”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看景不如听景。”仔细想想这句简单的语言,可谓言之有理,不然也不会这么广泛流传至今。
其实,世上往往越简单明了的话,却在不经意间阐明了大的道理。就拿“看景不如听景”这句话来说,它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寓意。
首先,从哲学角度来说“看景”,是属于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是景色通过视觉直接反馈到人的大脑而形成的影像,这一影像是直观而又原始的,可称之为原生态。虽说是原生态的景色,但由于个人素质和思想意识的相互差别,对所进入眼帘的影像会存在不同的感觉。例如在不同的年纪的人面对同一景色,他们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因为他们的感知和认知不一样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就是老人的感知。孩子眼睛里的春天有花有草,“还有会唱歌的小黄鹂”。
主观意识对所面临的景色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主导作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很好的诠释。欣赏同样的景色如同看一本书,每个人从中收获绝对不同的,人们的主观意识会不由自主的去各取所需。例如本来一幅夕阳照耀下的优美田园风光,可在诗人马致远的眼里变成了这样: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就是主观意识对影像的感知掌控,人们在看风景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一点。
我们就拿古诗词中对月亮的描绘可见一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同为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中形象是不同的,因为其中加入了人的主观意识——情感。
其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如梦似幻才是仙境。大家都知道实和虚是相互反义词,“实”本身要求具体而又规范,这就注定了“实”的局限性,而“虚”则可泛泛和缥缈,无限的空间可以任凭人们想象奔驰。
看景是人们直接面对实景,是直接的影像摄入,听景是间接接收外来信息反馈到头脑中,这样就可以加入主观臆断,完全可以把自己头脑中所累积影像叠加起来去取舍,而且人们往往会把喜好加入其中。如同我们有很多景点吸引游客趋之若鹜,其实景色并不一定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只不过是在人们意识中认为那里应该很美。
自古就有这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很多秀丽景观正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描述被披上一层神秘面纱,让人更加引起人们向往。如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去过庐山的人才发现被李白给骗了这么多年,庐山哪里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啊!
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算说的过去,横看侧看成不成岭和峰,那是个人的感觉,起码岭和峰都存在。话说回来,是否能感觉到人家还给提个醒,置身其中更不能看到景象的真实面目,反而会迷失自我。
再次,图片和文字反映的景色和听景虽然如出一辙,但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听景是绘声绘色用语言描绘出景色,景色的很多东西都是要听者主观去想象。图片和文字可以给人既有直观感觉,同时又可以通过文字引导观者按着作者思路去欣赏。特别是图片本身就经过了拍摄者的艺术加工,其中已经包含着摄影师的文化艺术修养。
摄影师所拍摄的影像要选取最好的拍摄角度取景,选择适宜显示景色的最佳光线,用“黄金分割”原理来围绕主题构图等一系列的操作,力争把景色中最美的部分展现出来,再通过文字指出图片中蕴含的为妙之处,使人只视唯美不顾其它。
最后,主观意念可以使唯美达到极限,因为它完全抛开了视觉藩篱,没有任何物体能够阻碍意念中的视觉,可以堪称为所欲为。据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刺瞎自己的双眼,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的理智的敏锐,这样他就可以看到无限。听起来这个举动绝对是疯子的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结果确实使人只能用感知和心灵认识世界。
写到这让人想起了古之名篇《岳阳楼记》,正是由于它而使岳阳楼名扬古今。可当人们登上岳阳楼怎么也找不到作者所言表的感觉,回过头来想想找不到就对了。因为一是你没有作者范仲淹的感知;二是作者从来就没有到过岳阳楼。
这个故事是当年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好友滕子京请求他做一篇记叙文,那个时候交通不便,范仲淹在没有到过岳阳楼的情况下,洋洋洒洒写下了《岳阳楼记》,把岳阳楼所处位置周边景色描绘得有声有色,这些描写多是出自作者的感知和心灵深处,因为其间无处不渗透作者对人生和仕途的感悟。如果到过鄱阳湖的人,就会发现作者所描写的岳阳楼景色,很多地方与鄱阳湖很相像,因为范仲淹到过鄱阳湖,他把自己意念中的感知发挥到了极致,以景抒情寓情于景而相得益彰。
与友人聊天的一句话让我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能否简明扼要的把上述问题归纳一下,少扯一点主观客观之类的议论,缺乏可读性。我觉得最简单能够达到唯美的境界,必须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其中的奥妙可以去实践揣摩。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看什么风景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风景中。卞之琳说: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04.20亚婆角十里银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