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介绍 >> 正文 >> 正文

说说雨以及和与相关的若干字水寒说语文1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5/3/25

本来今天准备发另外一篇之前已经写好的文章,但刷了一天新闻,尤其是各种短视频,看到河南郑州的暴雨洪水,内心焦虑得厉害。然而,一时又想不到有什么办法可以很实在地帮上忙,有一些话,又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没办法,还是回归老本行,说说语文,说说汉字吧。

雨,这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字形中,仿佛可以看到雨滴淋淋漓漓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的样子。《说文》:“雨,水从云下也。”

因为雨是最常见的天气,雨也有不同的形态,又由雨引发了很多与雨相关的天象。所以,古人在造字时,把雨作为一个部首,构成了很多汉字。下面说一些常见的与雨有关的汉字。

云,乍一看这个字和雨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云的繁体字写作“雲”,最初云是象形字,像云在天空中缭绕的样子,后来,人们观察到云和雨紧密相连,所以就在云上又加了一个雨字,构成一个会意字了。

霄,本义是指下雨时夹杂着在小冰粒。不过,现在这个意义已经不常用。现在最常用的意思就是云,所以,云霄常常作为一个词语出现。还有另外一个词可以看到霄和云的密切关系,那就是“九霄云外”。

霞、霭、雯,这几个字也和云有关,因此亦和雨有关。霞是早晚的彩云。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霭ǎi是云气。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柳永《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雯wén是成花纹的云彩,常用于人名。

电,下雨常常伴随着闪电,但现在简体字“电”看不到和雨有关了。这个“电”最初也是象形字,就像是天空中的闪电的样子。后来,人们观察到闪电与雨紧密相关,所以,又加了一个雨字旁,写作“電”。

雷,闪电是视觉所见的形态,而雷就是听觉感受到的声音。雷的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中间象闪电,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形象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后来这些圆圈和小点就楷化为“田”字了。

霹雳,这两个字构成一个连绵词,不能拆开来。两个字都是形声字,霹雳是雷的一种形态,形容又急又响的雷。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霆,这也是一个形声字。《说文》中的解释是“雷余声也”,而《尔雅·释天》中则说“疾雷为霆”,其实也就是霹雳。现在常用的词有“雷霆万钧”,形容比喻无可抗拒的强大威力,语出《汉书·卷五一·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催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震,现在说震,常常想到地震,其实震最初也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也是雷。《春秋》中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孔颖达疏:“何休云:震,雷也。电,霆也。”。可见,震、霆、霹雳说的基本都是一回事,都是疾雷。

零、霎,之所以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本义相近。《说文》中解释“零”是“余雨也”,也就是细雨飘落。后来引申为如雨一般落下。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今天我们常用的零碎、剩余的意思,应该也是从细雨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霎”的本义则是“小雨”,因为小雨时间不长,所以后来引申为时间很短。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霈、霖、霪,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同样是因为它们也都是形声字,而且本义相近,都是大雨。霈现在简写为“沛”。《孟子·梁惠王上》:“沛然大雨”。李白《明堂赋》:“于斯之时,云油雨霈”之句。“霖”和“霪”虽然也是大雨,但和“霈”又有所不同,“霈”偏于形容短时间强度很大的雨,而“霖”和“霪”则不单指雨很大,而且强调时间长。《说文》:“霖,雨三日以往也。”“霪”现在简化为“淫”,指久雨不晴,范仲淹《岳阳楼记》:“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霏,形声。从雨,非声。本义:雨雪很盛的样子。《诗经·邶风·北风》:“雨雪其霏。”《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来又引申为“弥漫的云气”,欧阳修《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雪、雹、霰,这几个之所以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是雨的不同形态,前两个不必解释,最后一个稍稍说一说,“霰”xiàn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屈原《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欧阳修《玉楼春·春山敛黛低歌扇》:“洛城春色待君来,莫到落花飞似霰。”

霁,jì,这是一个从雨,齐声的形声字。意思是“雨后或雪后转晴”。杜牧《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姜夔《扬州慢》序言中有“夜雪初霁,荠麦弥望”。还有一个词比较常用,“光风霁月”,原指雨过天晴后的明净景象。后比喻政治清明,时世太平的局面。后亦以比喻人的胸怀坦荡,品格高洁。

霓ní,雨后常常会有彩虹。霓是虹的一种,亦称“副虹”。形成的原因和虹相同,只是光线在水珠中的反射多了一次,红色在内,紫色在外。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霜、露,这是由雨水结合其他因素而成的两种常见物态。《诗经·秦风·蒹葭》:“白露为霜。”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乐府诗集·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需,最后说一说“需”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雨,下面的“而”应该是一个人的形态。“需”指遇雨,停在那里等待。后来引申为需要。

在河南、在郑州遭到暴雨,遭到水灾的人们,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