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他曾做过监察御史。
公元年,他因为“元佑党争”被贬至湖南郴州,经过岳阳楼时写下词作《卖花声·题岳阳楼》。
这首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在题咏岳阳楼的诗词中颇有盛名。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这首词的开篇便描绘出一幅萧瑟悲凉的洞庭叶落、水空迷茫的秋天景象。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
作者站在岳阳楼上远望,洞庭湖内的君山上万木凋零,落叶纷飞,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水空相连,茫无涯际。
作者此时眼中的洞庭湖,景色凄凉肃杀,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
词中的“木叶”二字,表现出树木在叶落之后光秃秃的感觉,更能体现出秋天萧瑟悲凉之意。
十分斟酒敛芳颜。
作者身边的歌女为他倒上了满满的一杯酒,可是脸上却没有笑容,因为她知道作者现在是借酒消愁。
眼前的气氛和情景不需要歌女笑逐颜开、尽显妩媚的样子,她只能把酒杯倒满,表达心中的同情和敬意。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被改编为乐曲,曲名为《渭城曲》,又名《阳关曲》,经常在送别时歌唱。
歌女想为作者献上这一曲,可是作者却拒绝了。
他曾经因为写了一些反战的诗词,因而在宋朝与西夏作战的前线被撤了下来,此时此刻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所以不唱也罢。
这两句词正话反说,饱含了作者的无奈、心酸和悲痛。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
酒后的作者带着几分醉意来到岳阳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极目远眺:天空清远,白云在天上悠然自在,好一幅秋高气爽的景象。
可是作者的心情却是灰冷暗淡的,古往今来,在这一条南下贬谪的路上,有多少人从此一去不返,或中途身死,或客死异乡。
作者联想到自己今后的命运,发出了令人震撼的悲叹,倾吐了心声,承载了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作者怅然回首,残阳如血,那里就应该是他离开的京都长安。
在词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对被贬的难言愤懑,对君王的暗暗期待,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这首词写得疏密有致,情景融汇,浑然如一,张舜民被贬之后的失意、愁苦、悲哀,乃至忧愤,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首词中。
#百度初秋打卡挑战赛#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