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湖南境内的洞庭湖,现在已经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了。在古代,这里曾经是天下的壮观。“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水经注》),楚国的云梦泽,就在这里。它毗连着湖南湖北很大一片土地。就是在杜甫写诗的年代里,东边还有一个不小的青草湖,再过四百年,到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笔下,在西北边长江入口处还看到“百里荒”,这都是湖区。后来广大的湖区渐渐淤积成了圩田,所以变小了。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杜甫把当时的洞庭湖描写得这样浩瀚汪洋。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年)冬天,诗人杜甫游历进入洞庭,到达岳阳,登楼写了这首诗,被认为题岳阳楼的杰作。不过盛名之下,赞颂的人很多,挑剔的人也不少,其焦点都集中在三四两句。称赞的人说,这两句“包吴楚而浸乾坤,此状楼前水势”,写景“如此阔大”!挑剔的人认为这种夸张,有点牵强失真,因为湖滨都是楚地,怎么能说和吴分界呢?天地都浮在水面,这样的形容不恰当。一首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哪两句来评论它的优劣。这首诗的整个气象是壮阔的,诗人大笔淋漓地用粗线条勾画出不平凡的景象以激动人心。描写的对象是波浪滔天的洞庭湖,能把这壮阔无边的景象概括在十个字里面,并刻画出所反映的内在精神,这是很不容易的。来看第一二两句。“昔闻洞庭水”,起句就不凡。在下笔之前,不知省略了多少文字。诗人把过去听到关于洞庭湖的许多传说,以及长期渴望登临的心情,都概括在这一句的五个字之中。“今上岳阳楼”,今天果然能够登临纵目,看到这汪洋浩渺的壮观了,大有“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过闻名”的气概。这两句表现初次登楼,写出平生意愿得到满足的畅快心情。气势盘空而下,到下面三四两句非写水势不可了,而且非写得眩人耳目,动人心魄不可了。笔力到达这里,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诗人要写雄奇壮阔的洞庭水势,也就必然地要运用十分奇张的文学语言。“吴楚东南坼。”“坼(chè)”写得好。洞庭湖的东南,是现今的两湖东部和江西、苏浙一带,那里古代属于吴国和楚国。吴楚地区被湖分隔,仿佛从东南方割裂出去了。坼就是地裂的意思。这里用了《淮南子》“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说法描绘洞庭湖的广大空阔。“乾坤日夜浮”,也写得好。乾坤就是天地。形容洞庭水势汪洋,连天地都浮在上面,想象多么奇特!远水粘天,一望无际,如浮水面。站在岳阳楼上望洞庭湖,只看到波涛汹涌,一片汪洋,并看不到陆地。对着这广阔的水域,诗人感到它无所不容,仿佛连天地也是浮在水面上的。“日夜”,即日日夜夜,永恒的意思。诗人认为,洞庭湖又广又深,连天地都包含在其中。如果用“君山日夜浮”这一句的气魄就就完全没有了。前半写景,后半就抒情。在描写了景色之后,接着写出了身世寥落的感情,两者之间,巧妙地协调着。漂流了几千里,到这里来登楼远望,处境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无”字使人愁苦,“有”字更使人难堪。远方的亲友已经失掉联系,故乡又无路可归,诗人既老且病,全部家业就只有一只到处漂泊的小船。这一叶孤舟,漂在宽阔的湖水中,很是萧瑟凄凉。前两联景色的阔大,后两联处境的萧瑟,诗境一阔一狭,起互相协调的作用。而这两句又是互为因果的:因亲朋失去联系,更觉得小舟漂泊的孤独,因小舟的到处漂泊,又更觉亲朋没有音信的可悲。反过来说,如果亲威朋友互相关怀,孤舟怎会漂泊到这里!结尾写的不仅是个人身世的感慨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对时局的伤怀。“轩”,窗户。“涕泗”,指哭泣,鼻子里流出的为“涕”,眼睛里流出的为“泗”。诗人在楼上凭窗北望,想到中原地区的烽火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于是万感交集,涕泗横流,这是用情极深的表现。他这时对着茫茫湖水,由个人的处境而联系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心中也似波浪翻腾。在这首简短的诗中凝聚了多么丰富的感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