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介绍 >> 正文 >> 正文

历史散文漫话杜甫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5/6/12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20/y9i9w58.html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公元年降生于河南巩县的南瑶湾村。因曾长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时被节度使严武推荐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少陵。其出身于京兆杜氏,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祖父是著名的诗人杜审言,他和唐代另一大诗人杜牧同为西晋大将军、儒家学者杜预的后代。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杜甫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优越,自幼学习儒家经典,读书破万卷,据说他7岁就能作诗,15岁时诗名就很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这样的成长道路与李白就有明显的不同,杜甫是一个标准的唐代儒生,一个人小时候看了什么书,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往往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也正因为如此,李白的思想较为驳杂,性格自由不羁,而杜甫则是一位淳儒,一生以儒家的义理规范为安身立命的准则,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广博的学识、专研的精神、深刻的思想,使得他的短诗如驰笔破浪,长篇如述说衷肠,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有唐以来能写出波澜壮阔的长篇史诗的第一人。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十分深远,被后人称之为“诗圣”,留存于世的诗作有一千四百余首,同代和后代的许多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李白二十多岁就出川,然后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后至湖北安陆安家。而青年时期的杜甫也曾经历过为期十余年的漫游时期,先后游历了吴、越、齐、鲁等地,他的诗歌中就曾写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唐玄宗开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年,杜甫时年十九岁,开始出游,至天宝四载(公元年),他过着浪漫的生活。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到开元二十三年,他二十三岁时,回故乡参加“乡贡”,一举出围。二十四岁时,到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因为彼时的他年少轻狂,并没有将这考试放在眼里,结果落第。这时杜甫的父亲正任兖州司马一职,于是,杜甫就借赴兖州省亲之际,开始了齐赵之游。而其名诗《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雄厚高远的气概奠定了杜甫一生的胸襟气度。和李白不同的是,杜甫一开始就准备走科举的正规道路踏入仕途,而李白则一万个不愿意参加科举,他要通过隐居求道,培养自己的高士的名声。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求贤,有人推荐了李白,而李白就在此时“仰天大笑出门去”,应诏长安做了个翰林供奉。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年,四月,杜甫在洛阳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了,他们两人相约同游了梁、宋(今天的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独自一人到了齐州,即今天的山东济南。天宝四年的初秋,转赴兖州的杜甫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求仙访道,谈文论诗,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这一年秋末,二人握手而别,再也没有相会,在这之后的无数个秋天,杜甫曾一次次写诗回忆起与李白的这次相游。而也就在这一年,杜甫结束了漫游的生活,回到长安,继续踏上求仕之途。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几乎是穷困潦倒。天宝六年(公元年),玄宗下诏天下凡“通一艺者”皆可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权相李林甫想要献媚皇帝,表明所有贤能之人都被选拔进朝了,导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结果当年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应试的道路既然走不通,那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转而走干谒权贵之路,但多方辗转,都没有结果。四年之后,正月,唐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年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而此时,杜甫已经40岁。直到他44岁,天宝十四年(年)间,他才被授予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愿任此小官“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朝廷就让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个专门负责看守兵器掌管钥匙的低价官职。而此时,距离安史之乱只有一个月。

杜甫早年诗歌多表现理想抱负,而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困顿生涯和看到了当时的民生疾苦之后,他的作品则渐渐变得深刻,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之路,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传世警句。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天宝十四年十一月,杜甫无奈地接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一无法施展抱负的职位,继而前往奉先探望家人,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口就听到了哭泣声,原来最小的儿子因为贫穷而饿死了。杜甫是个家庭责任感极强的人,为人父,为人夫,却无法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反而常常要让妻子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支撑,这让他心存感激又深深自责,在加上长安十年的困顿和回乡的沿途所见所闻,他痛笔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两句滴血的句子是“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这一份深情和责任,是像儿童一般天真的李白所不具备的。李白喜欢什么就会大声的喊出来,讨厌什么也会大声地喊出来,表现在诗歌中,其情思生发多以“我”为中心,在他的诗歌中处处都有个我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对任何事物都有深情,但对任何事物又都没有长情,他不会像杜甫那样去深情地挂念家人,他毕生没有写过一首怀念妻子的诗歌,他对朋友的思念,在他的文章之中也几乎是不带红尘之气的,因为他是位出尘绝世的高人。而杜甫的情感则是更多的以“他人”为中心的,他极其深情,也极其长情,这份情感极深沉、极丰富、极真挚,他对于家人、朋友、邻里、民众、社稷江山,乃至自然万物,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不像古代很多的诗人那样,他一生只娶过一个妻子,并且终其一生挚爱着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出生名门却甘愿和其一起受苦,在稍微安定之后又能陪杜甫泛舟、下棋、作画,生活贫困但丰富,平淡但不失幸福,因此杜甫一直都引之为知己。杜甫一生为妻子写了20多首诗词,最著名的是公元年,被困长安时,写就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了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接着又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可谓情深义重。

肃宗至德元年(公元年)至乾元二年(公元年),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也很大。

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经举家搬到了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肃宗至德二年(公元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的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予左拾遗,因此,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为营救正臣房琯之事,触怒了肃宗,几近一死,被贬到了华州,担任司功参军,永别长安,负责祭祀、考课之类的工作。到了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恼,对现实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等传世名作。而因为疏救房琯这件事,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乾元元年(公元年),是年,杜甫47岁。年底,他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在邺城爆发战争,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百姓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疾书,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因为,唐朝规定世家子弟,即其祖父、父亲都是做官的,他本人也是做官的,就可以“生常免租税,名不隶伐征”,因此,杜甫才未被征丁,写下了这些不朽的诗篇。这一时期的诗歌,象征着杜甫诗歌创作的新的高峰,由盛唐时期的理想主义情绪过渡到了对社会现实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