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千古一名篇
——《岳阳楼记》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
张宗成
我们应当自豪,年前,在我们邓州的大地上,诞生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自诞生以来,就成为被广泛传颂的千古名篇。著名作家梁衡曾推荐其为古今十大名篇之一。他还说,如果要我忍痛割爱保留一篇的话,那这一篇就是《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它符合写记作文章的一般规律。作为记,要有叙事和写景抒情,且以写景抒情为主。范仲淹虽然没有见过重修的岳阳楼,但他用一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巧妙地把写景转移到洞庭景色。作为文章,它符合古代倡导的起承转合的结构,以介绍作记的缘起为起笔,以简要描绘“岳阳楼之大观”相承接,以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转为写景抒情,用想象填补未能亲临观景的空白,再一次扬长避短。最后合以议论作结,文章眉目目清楚,浑然一体。
除了多种表现手法恰当运用之外,文章的语言优美,骈散相间,读来朗朗上口。繁简适当,描绘洞庭盛景,仅用22个字,辅以“前人之述备矣”带过,而洞庭湖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则浓墨重彩,详加描绘,并用对比加以凸显。比喻、夸张、拟人、对偶、设问、反问点缀其间,使语言形象鲜明,加强了表达效果。后又拿古仁人的览物之情与前面的两段作对比,环环相扣,表意突出。
艺术性的最高境界是文以载道,文学性和政治性高度统一。《岳阳楼记》文以载道载得自然。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在层层铺垫之下,起承转合之间顺势而出,水到渠成,显示出很高的功力。
我们来看《岳阳楼记》是怎样揭示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文中的第五段是集中议论段。一个感叹和三个问句,层层剥笋般地吐露了作者的心声。开头的“嗟夫”,便表明了对“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否定态度。紧接着点明随外物景色或好或坏而变化的“览物之情”,不过是凡夫俗子的人之常情。“何哉”一问,推出古仁人的“览物之情”,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之情,这种感情才是真正波澜不惊一碧万顷的博大胸怀。具体到政治人物,其表现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第二问针对前句中的两个“忧”发问,提出了进退皆忧,乐在何时的问题,作者代古仁人立言,捧出核心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亮明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一个反问,表达了效法古仁人的决心,也启发文章的第一读者滕子京,要做有古仁人胸襟和抱负的志同道合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能简单地对应成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不单单是吃苦,它更多地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