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
年大学毕业,为憧憬未来,带着学生的稚嫩儒气,踏进了这片土地,顺着中国文化的脉络,徜徉在这座城市的文学艺术珍宝馆里,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已是8月中旬,天气依然酷热,第一次感受“秋老虎”的威力,白天烈日炎炎、微风徐徐,吹来的风却带着热浪,静坐其中,汗流浃背。晚上,八一广场避暑纳凉的人们,早已在草地之中,用凉席、竹床塔起了一块块夜宿的领地,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电能的紧张、家电的奇缺,能有一个电风扇的家庭已经是富有的了,解热防暑的方式大都是竹扇、纸扇和自然的风,实在热得受不了,打盆凉水,从头浇到脚,以解一时之快。
我是从云南昆明去南昌的,可以说是进了火炉,炼就身心,但对于南昌的好奇和向往,还是顶着烈日,拜谒先人们的丰功伟绩,踏着他们的足迹,领略他们的雄才大略和飞扬文采,体会他们在这里创下的宏伟历史和文化诗篇。
滕王阁,闪烁着历史和文化的光芒,永放着不朽的光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我骑着一辆上了年纪的自行车,晃晃悠悠来到了赣江边,举目寻找着东岸的滕王阁遗址,几经损毁,滕王阁已荡然无存,但初唐四杰的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永驻赣江边,永恒于中国文学之中。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唐贞观十三年(公元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曰:“滕王阁”,唐永徽三年(公元年),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都督,次年又在洪州筑豪阁,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仍冠名“滕王阁”,这就是著名的滕王阁。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建多次,屡建屡毁,现存的滕王阁为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落成。
滕王阁因建而成为经典,因序而万古流芳,因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诗作而享誉古今。张九龄、白居易、杜牧、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文化大家们都留下了诗篇和美文,形成了千百年来的滕王阁文化,最著名的当数王勃的经典作品《滕王阁序》,今天站在滕王阁前,深深地敬佩诗人的高瞻远瞩,那“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把南昌的重要地理位置全面概括。物华天宝,得天独厚,使南昌人杰地灵,俊彩星驰,可见洪都在李唐前已是文化重镇。
唐代大文学家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任忠州刺史时,也到阁中置酒庆贺,并写下了七绝《钟陵饯送》,诗曰:“翠幕红筵高在云,歌曲一声万家闻。路人指点滕王阁,看送忠州白使君。”白居易以诗留念,表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明太祖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大战得胜后,也来到滕王阁大宴功臣,十分热闹,历朝历代的人们凡遇喜事、大事,都会相聚滕王阁,饮酒会友,以示祝贺!回望历史,“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千百年来,滕王阁的文化引领,孕育了江西文化的繁荣昌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陶渊明、韩愈、欧阳修、曾巩、晏殊、解缙、黄庭坚、杨万里、汤显祖等等都曾经是滕王阁的尊贵客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滕王阁留下了不朽的作品,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杜牧的《怀钟陵旧游三首》、黄庭坚的《次韵章禹直魏道辅赠鉴之诗》等等。自《滕王阁序》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相登阁,赋诗吟咏,游目骋怀,人文荟萃,文脉绵延,千古不断。
在江西南昌考古出土的海昏候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候国聚落遗址。从出土的9千余件文物中,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使多种古代文献年后重见天日。还有编磬、琴、瑟、排萧、笙和众多的伎乐俑,再现了西汉的用乐制度,大量的错金银、鎏金车马器、乐器,工艺精湛,图案精美,展示了西汉时期手工制作的高超工艺和水平,这些也佐证了南昌自古以来的文化发达和经济繁盛。
年前的昌邑王、汉废帝—刘贺,其父刘髆,为汉武帝刘彻和其宠妃李夫人之子,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刘髆被封为昌邑王,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正月,刘髆去世,年仅五岁的刘贺袭爵,成为了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6月5日,汉昭帝刘弗陵去世,时年21岁,因汉昭帝无子嗣,同年7月18日,大将军霍光征召刘贺主持丧礼,拥立为帝,成为了西汉第九位皇帝,刘贺登基仅27天,就被废了,史称“汉废帝”。
汉宣帝继位,刘贺被暂时幽禁于昌邑,不过,此时的昌邑国已被废除,几年后,汉宣帝封他为海昏候,食邑四千户,海昏候国形成,刘贺经几打击,一病不起,愤怨而亡,年仅33岁。
海昏候墓的发掘出土,属于重要的国家级历史遗产,对研究西汉候国历史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多项成果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有专家认为,南昌海昏候墓的考古价值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这也说明了南昌自古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悠悠,斗转星移,朝代更迭,才有了初唐王勃所叹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说到南昌,就要说文化艺术,就要说到八大山人了,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仍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对书画艺术的喜爱,到了南昌自然就要去八大山人纪念馆,瞻仰这位中国画的巨匠。
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清顺治十八年(年)朱耷前来访求先贤遗迹,很欣赏这里的山川景观,从此,就在这里隐居度过了13年的岁月。八大山人纪念馆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有数百年的古樟树、苦诸树,繁荫广被覆盖着青砖灰瓦的殿宇,白墙红柱影映在池塘荷叶之中,鱼儿嬉戏、修竹倒影,落花摇曳。
八大山人长于水墨写意,在其水墨写意画中,那些山、石、树、翠,以及房舍茅亭等,逸笔草草,随手拾掇,干湿浓淡,疏密虚实,高低远近,笔笔于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八大山人既擅山水,又攻花鸟,他的花鸟画,最突出的特点是“少”,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一朵花瓣,一只鸟、一条鱼、一棵树,甚至不画一笔,只盖一方印,都可以构成一幅画,前人所云“惜墨如金”,八大山人就这样做到了,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少到精,少到妙,少而不薄,少而不贪,少到有味,少到有趣,透过少而给观者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八大山人的精工之妙,也是他成为绘画巨将之道。
在形象的塑造上,八大山人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他充分调动题跋、署款、钤印,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方式,诠释了画之韵、书之味,开辟了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的创作创新之路。八大山人能画能诗、书法精道,他的题诗,丰富了意境,诗书画融为一体,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特别是他在六十岁时,开始用的“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时,“八大山人”四字常被他连缀起来,宛如“哭之”“笑之”,也以此寄托他哭笑皆非的心境和心情。
南昌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这就是八一南昌起义,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南昌就与建军节和8月1日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布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因此,南昌也是人民军队的摇篮。
今天我们唱着军歌,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缅怀着革命先烈、铭刻历史,江西大旅社矗立在中山路上,始建于年,是当时南昌第一高的建筑,也是南昌的地标建筑,年7月下旬,贺龙领导的起义部队到达南昌,租下了这座旅社,成为了南昌起义的指挥要地。旅社北面的窗户阳台、大门上有拱形水泥花式预制,其余三面的窗户上方没有突出的窗檐,由青砖砌成的半圆形图案构成。旅社分为五层,其中第二层上楼梯的25号房间为周恩来的办公室。江西大旅社作为八一起义的革命指挥部,年在这里建设为八一纪念馆,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八一纪念馆展览共分为“危难中奋起”“伟大的决策”“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井冈山”“群英耀中华”6个部分,21个展示单元,展览以“伟大的开端”为主题,以“强军之路”为主线,展示了自八一南昌起义开始,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
八一大桥是南昌市境内一座跨越赣江的通道,也是连接湘、鄂、皖及赣北各地的重要通道。
八一大桥建成于国民25年(年)本名中正大桥,木面桥梁,年后进行改建,并将其“中正”大桥更名为“八一”大桥。年我骑着自行车穿行大桥,边骑边走,一边看着滔滔赣江水,一边感受着这座大桥,桥宽10米,车过时嘎嘎作响,似乎在叙说着岁月的痕迹,也奏响了经济起飞的乐章。随着交通日益繁忙,八一大桥已不堪重负,于年11月5日动工兴建,新八一大桥位于原桥上游50米处,全长多米,是南昌市最长的一座斜拉桥,也是江西省第一座斜拉桥,年9月正式通车。通车后我多次乘车穿过新桥,又专门步行去赣江边,特别去看了桥头的石狮子和猫。
新建的八一大桥很有名,不仅是赣江上新建的大桥,主要还在于桥头的吉祥物雕塑,一头是一对石狮,目光炯炯有神,威风凛凛、威武雄壮,全身通黑,寓意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狮、思、事、是谐音相似,所以,以狮子镇守桥头。更有趣的是大桥东边,桥头伫立着两只猫的雕塑,一黑一白,黑猫爪压一只硕大老鼠,老鼠抓着一枚铜钱,白猫欲跃跳起,两眼直盯黑猫所压猎物。
有一个不知真假的小趣闻,南昌新八一大桥尚未竣工,中央某领导来南昌视察,这位领导人首先看了大桥西端的石狮子,听取了雕塑的寓意后,非常满意,就问了陪同视察的地方领导“桥的那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石狮子呀?”江西的领导用带有浓重的江西方言普通话,回答:“还冇”(haimo还没有),这位领导人听成了“黑猫”,马上联想到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那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位领导人对地方领导说道:“很好!黑猫好啊!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地方领导连连称好,于是就有了桥头的一黑一白两只猫。不管这个趣闻的真伪,但坐守于大桥的两只猫,给八一大桥增添了几分时代的色彩,也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为大桥带来了享誉中华的美名,今天既见证了南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每次来到南昌城,走进南昌街头,都有一种日新月异的感觉,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片片旧城得到改造,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城市沿江沿道延伸,高楼如雨后春笋林立大地,纵横交错的道路把城市连通贯穿。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昔日的南昌城只是今天城市的一部分了,八一广场车水马龙,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屹立于广场中央,纪念塔不仅是南昌的纪念性建筑,也是南昌的标志,同时,八一广场也是群众性和休闲性多功能的大型现代城市广场。
胜利路是南昌的一条百年老街,是南昌商业繁华的象征,商家连绵不断,商品琳琅满目,大街小巷,灯火辉煌,与赣江西岸的红谷滩,隔江相望,遥相呼应。秋水广场,喷泉如注,直冲云霄,摩天轮的梦幻立体影像映影在赣江之中,如果说,东岸的南昌古城是历史文化的传承,那么西岸的现代化都市就是南昌迈向新时代的写照。
建城2千多年的南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历朝历代的名人名字成了南昌的路名、街名,颇有纪念意义,让南昌充满了人文情怀,也让洪都具有了历史文化感。中山路、孺子路(徐稚)、渊明路、永叔路(欧阳修)、子安路(王勃)、子国路(曾巩)、象山路(陆九渊)、长庚路(宋应星)、安石路、个山路(朱耷)、清远路(汤显祖)、阳明路、天佑路、韬奋路、寅恪路等等,还有天祥大道、紫阳大道(朱熹)、志敏大道等,这些都是赣籍或者在赣工作生活的历史名人。漫步在南昌街头,如同领略一部中国文化史,扑面吹来的风都带着那翰墨醇香、芬芳馥郁,蕴含诗书芳香的清风,沁人心肺。细细品味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和文学艺术,仿佛就在这街头巷尾,应有尽有,翻不完,道不尽,一条街就是一个故事,一条路就是一段历史,甚至闪烁着中国文化的光辉。
和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是赣江西岸的红谷滩区,红谷滩古称鸿鹄滩,因是水鸟栖息之地,后谐音演化为红谷滩,而今当年的沙滩、滩涂只能在江水干枯季节,近江处可见了,代以红谷滩的实义,是高楼鳞次栉比,马路纵横,人流、车流、信息流川流不息,沙鸥翔集,水鸟放歌,白鹭浅飞,好一幅自然生态的和谐画卷,沿江而就。
以中国瑞林、慧谷创意园等高新技术产业,接踵而至,正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喜来登、香格里拉等国际大酒店错落而居,提供了大批国内外投资兴业、观光游旅等人士舒适的住宿条件。渣打银行、大新银行,国内几大银行沿街排列,形成了众多金融机构组成的区域金融中心。万达广场、世茂广场、绿地广场,相距铺开,繁华的商业中心各具特色,珠联璧合。百盛、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商场星罗棋布,屈臣氏、哈根达斯、必胜客、星巴克等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入驻经营,崭新的中央商务区耸立在红谷滩上。
傍晚十分,赣江上行船如织,与岸上的华灯初上,交相辉映。初唐王勃所憧憬“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美景,今天是另一幅画面,更赋予了诗人当年的诗意,也实现了青年王勃当时的遐想。
秋水广场与滕王阁隔江相望,广场五颜六色的水花图案,随着音乐韵律的起伏翩跹起舞,与滕王阁的万家灯火争相齐放,诉说着千年的祈盼和百年的冀望,承载了许多的光荣与梦想。无论你站在赣江边的任何地方,总能远观近看赣江边的摩天轮,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三大摩天轮,高达米,在星空的陪衬下,在赣江的簇拥下,闪烁着“南昌欢迎您”的彩灯,正表达着南昌人民的深情厚意。在摩天轮下,繁华的“赣江之星”商业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由广场沿赣江边南巡,沿江边三千米长的“赣文化长廊”,展现了江西的历史人物和文化风采,雕塑、浮雕、石刻、壁画等形式,将江西名人雅士和历史事件一一介绍,小巧的园林与赣式建筑等丰富多彩的赣文化呈现在人们眼前,多媒体、文字、图像,将赣之典故、民俗等风土人情,娓娓道来,最著名的有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黄庭坚,儒家理学先贤朱熹、周敦颐、陆九渊、王阳明,抗金民族英雄文天祥,古代杰出科学家宋应星,哲学家李觐,国画大师朱耷,山水画鼻祖谢灵运,古音韵学家江永,佛、道等宗教大师鉴真、张道陵等,在这些文化艺术的陈列中,大师们或形帽张狂,或表情凝重,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穿越时空、令人景仰。这些巨匠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在他们的研究和学术领域,卓尔不群,成就非凡,铸就了江西的骄傲,也铸就了中国的骄傲。
翻开家谱,祖上乃江西抚州府人士,今生今辈,虽生于滇之迤东,未能喝赣江水成长,戏水于赣江之畔。幼承家风,继祖上之美德,学先哲、吟诗词、听故事、晓真理,心中早已向往江西。秉承父母之悟性,受雄浑高原的滋养,吮吸着大山深处的山魂气魄,骨子里的赣人血脉又多了几分大山情怀和一些民族豪情。敬仰这些历史人物,又有一番省亲之感,站在这文化之地,对南昌、对江西更添了许多的亲切、亲近。
来南昌的次数多了,对南昌更加熟悉,更加喜欢这座城市,闲暇时,漫步在百花洲,享受闹中取静的景致;沿着青山湖边一段晨跑,夏日清凉的空气,如春风送爽;顺着赣江的江岸呼吸着文化的清香,在茶室和老表们,足膝畅谈,聆听着乡音乡情;看一段赣南采茶戏,听一曲弋阳腔,耳边响起的是《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儿时看过的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唱段又回荡在耳旁,唱一首《请茶歌》,荡气回肠,心旷神怡。
南昌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英雄城,更是一座水城,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河等,江河交错,还有东湖、象湖、青山湖、青岚湖、艾溪湖、梅湖、贤士湖等,湖江关联,南昌因水而兴、由水兴城、依水宜居,“浩浩汤汤江中城、烟波浩渺城中湖”就是对南昌江河湖水的真实描绘。
南昌不仅水系发达,也是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等十几条国道在南昌交汇,高速公路直通湘、鄂、皖、浙、闽、粤等省,可谓四通八达;京九铁路、沪昆铁路、昌福铁路贯穿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既开通百余条国内航线,也开通了多条国际航线,连接了国外重要的城市,今天的南昌远不止“控蛮荆而引瓯越”了。
南昌也是中国的重要制造中心,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源地,建国后,南昌制造了第一架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第一辆军用摩托车和第一台拖拉机。南昌工业一直继承着敢为人先的精神,自建国以来,覆盖航空、机械制造、电力、建材、纺织、农药、造纸和食品等工业门类,先后有江都、江汽、江拖、江电、南柴、南齿、南铜等大企业。今天,“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为南昌工业提供了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
南昌从远古走来,自春秋战国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沧桑尽显,遗韵无穷,唐时亭台楼阁,宫苑寺庙,风帆如织,连樯而至,舟车不息,商贾云集,正所谓“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宋代洪都,造船之盛,成为了北宋的发展之城;明清改南昌府,进入鼎盛,尤其康乾盛世,城大人多,空前繁华;建国后,英雄之城,红旗招展,蒸蒸日上。
今天,南昌正以“一城两核,一江两岸,依山旁水,两核拥江”的气势,迈向新的征程。
一座心中的城市,一片梦萦的地方。
愿您灿烂辉煌!
祝您明天更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