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十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湖南省湘乡县荷叶塘,一对父子从一座普通的农家宅院走了出来,准备参加湘乡县一年一度的秀才考试。
众所周知,中国的科举分三步:秀才,举人,进士。秀才可以说是古代科举中最低一级的功名了。
这次赶考不是这对父子的第一次,而是他们父子俩第六次,在湘乡的科考场上这对父子可以说是一对“名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对父子屡试不中,几年来,已成为了人口中常常谈论的话题了。儿子叫曾子城,(后来改名曾国藩)这一年已经二十二岁了,父亲叫曾麟书,这一年四十三岁了。
曾麟书从十几岁就开始参加科考,已经入考场十六次了,结果年过四十,头发都白了,还是没有考中个秀才。在古代,读书人如果没有中个秀才,那可以说是一生中最大的耻辱,不管你年龄多大,未中秀才的人,都被称作童生,而历来老童生都是被大伙嘲笑的对象。
当然读书人也有脑袋不灵光的人,只是大多数人都有自知之明,考上个两三次不中,便也不在去丢人现眼了。而这位曾麟书却不一样,四十多岁了,场场不落。每年考试都是早早的进,最后一个出,可是每次都是榜上无名。所以时间久了,就常常被一帮闲人指指点点,成为了“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