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新闻 >> 正文 >> 正文

溱湖之美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2/17
北京治疗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710.html

□曹学林

溱湖,很出名。

不仅在苏中里下河,在江苏,在华东,在全国,甚至在东南亚,在全世界,溱湖都已经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作为泰州唯一的5A级景区,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人前来观光游览。

溱湖为什么出名?

源于溱湖之美。

溱湖之美,美在古镇

溱湖由溱潼而得名。溱潼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其四面环水,周边河湖纵横。溱潼之名,最早见之于宋代有关典籍中,最初写作“秦潼”,明朝陈基《夷白斋诗》有“水行九十里,泱漭赴秦潼”的诗句,清代诗人吴嘉纪也有“秦潼晓雾中,屋上栖野鸭”的句子。至清末民初,才普遍采用“溱潼”二字。

溱潼历史悠久,至今依然繁茂生长的千年古槐树,依然花开万朵的千年古山茶,诉说着溱潼千年的沧桑。境内湖西庄、黄介田,周边单塘河、青蒲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器物和麋鹿角化石表明,数千年前,这里就是先民聚居之所、麋鹿生息之乡。唐代贞观年间,砖瓦业传入溱潼,此后数百年不断发展,使得溱潼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窑都”。清代中叶,溱潼农业、渔业不断兴盛,又占水运之利,小小渔村很快人烟稠密、商贸繁华,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乡市镇、里下河粮油集散中心。

溱潼人文积淀深厚。明代吏部侍郎储巏、清代著名词人蒋鹿潭在溱潼水云楼读书、写作,留下传承久远的佳话。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孙乔年写下著名的《溱湖八景》诗,成为咏赞溱潼的经典。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因“兰亭论辩”震惊国内外学术界,成为一代大家。从溱潼走出的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兄弟三人三院士,更是当今溱潼的骄子!黄桥战役前夕,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管文蔚与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在溱潼成功进行“水上商谈”,奠定黄桥战役胜利关键,留下一处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作为古镇,那遍布镇区的一条条老街,一座座民居,一棵棵古树,一块块麻石,一片片砖雕,无不氤氲着悠远的古气,清泠的水气,厚重的文气。难怪,当今诗人石林写诗赞曰:“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潼水国胜江南”。

溱湖与古镇就这样相依相托。古镇像一朵荷花,在溱湖这一片碧波之上盛开,荡漾;溱湖这一泓碧波涌托着、滋润着这一朵荷花,使她更加鲜艳,更加美丽。

溱湖之美,美在湿地

湿地是地球之肾。作为全国第二家、江苏省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溱湖湿地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其中湖泊、河流差不多占有40%左右。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星罗棋布的洲滩岛屿,以及特有的生态环境与风情民俗,形成溱湖湿地独特的景观。园内现有各类观赏植物多种,各类野生动物近80种。漫步或舟行于公园内,处处可见水草茫茫、林木葱葱,茅蒿密密、野花点点,芦苇青青、荷叶田田,更有鹿鸣鸟语、蛙鼓虫吟,喜鹊高飞、野凫绕船,置身其中,犹闻天籁之音,犹入童话之境。

位于湿地深处的麋鹿园,是一处神奇的所在。一片广阔的丛林水草间,生活着上百头被谓之“四不像”的麋鹿,它们或成群集队奔突欢鸣,或三三两两悠闲散步,或有滋有味埋头吃草,或钻入泥水打滚,或俯卧草坡歇息,其情其景,令人生发思古之幽情。这些来自远古的灵兽,也许它们有着心灵感应,数千年前,它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脚下这片水土之上,这里原本就是它们的家园。当最后一只野生麋鹿在这里消失的时候,当八国联军从南海子中将它们仅存的“姐妹”掳掠一空、使其在中国本土灭绝的时候,有谁知道,这片土地度过了怎样漫漫长夜般的孤独与守望?令人欣慰的是,流落海外半个多世纪的麋鹿终于回归祖国,而且最终又回到了它的故里家园!在溱湖的湿地深处,又出现了他们奔突的身影,又响起了它们快乐的欢鸣!

因为有了这群灵兽,湿地有了生命,有了传奇。因为有了这群灵兽,溱湖变得更秀,更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溱湖就是一把巨大的水琴,湿地就是那一个个琴键,那奔突的麋鹿,就是那飞扬于云水间的动人的音符!

溱湖之美,美在会船

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甲天下!每至清明时节,四乡八镇的数百船只、上万船民云集溱湖,环湖四岸人密如织,呼声如潮,观众游客超过十万之众。水面上,旗幡如海,篙桨如林,千舟竞发,鼓乐喧天。供船、花船、拐妇船各领风骚,秧歌、社戏、龙狮灯争奇斗艳。赛船活动更是引人入胜,篙子船好似蛟龙在激流中穿行,划子船宛如彩蝶在浪花中飞舞,锣鸣号响,浪涌波翻,万众欢腾,热闹非凡!其恢弘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独步天下,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

溱湖之上,何以会有这样世所罕见的民俗?其产生于何时?流传了多久?

会船,又称“篙子会”,据传起源于南宋初年。当年,岳飞受命担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率部过江抗击金兵。山东义民张荣、贾虎率众来投,在溱湖与金兵决战,在大败金兵的同时,义民也遭受很大伤亡。溱潼百姓义葬阵亡将士,并在每年清明节撑船祭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会船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传承了几千年,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其基本内容。但在溱湖,由于有了“会船”这一习俗而显得不同凡响。各家各户因会船而期待、激动、兴奋,而一切的缘起,一切的核心,离不开“水”“船”“祭”“乐”四个字—“水”是会船的舞台,这舞台就是浩渺的溱湖。“船”是会船的道具,这道具是溱湖人家自古以来须臾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工具,是溱湖人的“腿”,是溱湖人水上行走的家。“祭”是会船的灵魂,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祖先亲人,可那些游荡在湖荡垛岸边的孤魂野鬼谁来给他磕上一个头,烧上一刀纸,洒上一把水饭?溱湖人来了,他们撑着会船,来到湖滩上,虔诚地祭奠,寄托朴素的悼亡恤孤之情。“乐”是会船的高潮,祭过之后,来一场水上船的争赛狂欢,搭座台子唱上几天大戏,敲起锣鼓送出一根根喜庆的头篙,让四月的溱湖,让春天的水乡激荡起一片冲天的欢乐……

因为会船,溱湖与众不同;因为会船,溱湖独具魅力!

溱湖之美,美在船娘

这是溱湖之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弯弯的河道上,驶来一艘艘摇橹船。船体不大,长不过七八米,中间是一个带窗户的船篷。游客坐在船篷里。驾船的都是清一色的妇女,穿着蓝花布上衣,头上扎着一条蓝花布头巾。她们站立船尾,手握橹柄,来回推动。那动作优雅而轻盈。一条长长的橹叶伸入水中,像鱼尾那样不停摇动,翻卷起一道道浪花。船儿悠悠向前行去,一会儿,船娘唱起歌来:

溱湖美呀,

溱湖美,

美就美在溱湖水。

水上船儿飘哪,

啊水下有红菱哪,

啊水边芦苇青,

水底鱼虾肥……

一人起唱,立即前后船上的船娘也唱起来。有时你唱我和,有时各自演唱,还有时十多条船上的船娘一起合唱,《溱湖美》《拔根芦柴花》《请到溱湖来》,都是用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却换成了有着溱湖味道的词。音调虽唱得不是那么圆润,可歌声铿锵,声震云水,透过河岸两边的树林,传出很远。有时还没有看到船儿驶来,却早已听到歌声、掌声、欢笑声。游客们坐在船上,一边听歌,一边看景,真像进入范仲淹所写《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麟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境地。真的要站立船头,“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些船娘,都来自溱湖周边,都是农家女,水乡人。她们本来在田里劳作,或在湖里打鱼,湿地公园建立后,她们成为园内“职工”,她们的年龄都已四五十、甚至五六十岁了,不少连字也不识,过去也从没唱过歌,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渔民。可是现在,她们像焕发了青春似的,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喉咙一天不唱就痒痒,她们成了溱湖的宣传员,成了景区的形象大使。景区的设立,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她们的生活,整天灿烂在她们脸上的笑容,成为她们幸福的标志,成为溱湖最美的颜值。

溱湖之美,美何其多!

那矗立湖上、福佑着这片灵秀之地的亚洲最高三面药师佛塔;那名闻遐迩的溱湖簖蟹和号称“溱湖双璧”的鱼饼、虾球;那可以尽情畅饮的湖水、可以让人深呼吸的空气;那一捧捧碧绿的菱蓬洁白的河藕青脆的水瓜;那水边摇曳的一杆芦荻、那浮游水上的一只野鸭、那吹过林间的一缕清风、那鱼跃水面搅动起的几朵浪花……都会成为你的最爱,都会让你发出由衷的赞叹—

美哉,溱湖!-05-:00:00: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