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这句话出自奥里森·马登《这一生,为自己而活》。想必很多喜爱写作的朋友,也一定对马登的这句名言感同身受。
写散文,写书评,写故事类文章,写演讲稿,写电商软文,怎么写才能让他人认同你的观点呢?
强行灌输,一定行不通。
当我们告诉孩子,你不能撒谎,孩子会眨巴着,对我们讲的道理似懂非懂。但当你绘声绘色地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孩子听后,会饶有兴趣地告诉你,真的不能撒谎呀。
你看,用故事来传达一个观点的做法是可行的。
问题在于,怎样巧妙地从故事中引申出观点,让你的读者心服口服呢?
先有故事,再有观点,这样才能顺理成章,让人欣然接受。
具体说,有以下三种技巧:
01从叙述描写(故事)中引出情感态度
对某些作者来说,在文中表达情感,似乎是一种有些尴尬的事。加上中国人历来习惯于含蓄,要想痛痛快快喊出自己的情感,表明态度,有点儿羞于启齿的意思。
怎么办?先叙述描写故事,让读者沉浸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然后引出情感态度,这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朱自清在其散文《背影》结尾这样写: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当读者读到“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自然觉得感情真挚,毫无做作之感。
原因就在于,作者在在此之前,描述了父亲在火车站送行时,如何努力爬上月台为自己买橘子的事。
父亲的背影,让很多人体会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真切深沉的爱,引发无数读者共鸣。
有了这样的感人故事描述作为基础,作者在文末抒发对父亲的深情也就显得瓜熟蒂落,自然而然。
02从叙述描写(故事)中引出思想观点
同理,要让读者心悦诚服接受你传达的观点,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先讲故事,再抛出观点。
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有一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他的人生格言,想必很多朋友能脱口而出。
他是如何把这一著名观点在文章中亮出来的呢?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岳阳楼记》(范仲淹)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 父亲的共情,传递给了他。从此以后,他知道别人有什么不愿提起的东西,或者某个不好受的点,都会刻意地避开,即便不小心提起也会立刻道歉。渐渐的,他习惯了为别人着想,身边的朋友越聚越多,事业也越来越顺。
听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高情商,不是虚伪,而是温暖。”仔细想想,那些相处起来舒服的朋友,可能并非有多善谈,但一举一动却让人如沐春风。
——节选自《人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