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郑少洛高速上迅疾的车流,行驶到伊川段时,会被路旁一座高大的白色雕像吸引。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身后是其长眠之地范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妇孺皆知,名篇《岳阳楼记》千年传诵,匆匆擦肩而过的后人,从小拜其文读其言,却不敢说知其人。宋金名家元好问,这样评价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范仲淹雕像)入园牌坊上书“高山仰止”,然盛名之下,总让人不禁敬而远之。不过,踏入古柏葱郁的范园,望着坟冢上摇曳的春草,却更能感知古文经典之外,那生动的个体人生。墓前竖有一通“范仲淹神道碑”,书文俱佳。碑文精炼,由欧阳修所撰;隶书峭劲,由王洙书丹。作为范仲淹老友,欧阳修平实叙述其生平事迹,“盖棺”评价也较为公允,就以欧公之文作为向导,来认识范公其人吧。(神道碑碑文)名片范仲淹(年10月1日-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官场“刺头”:佛系对待升迁贬黜,怼太后怼皇帝怼宰相神道两侧斑驳残缺的石像,将访客引入范文正公祠。“谥之美者,极于文正”,访墓记上一站欧阳修墓,可知其谥号为“欧阳文忠公”,而“文正”更高,是古代文官最崇高的谥号。这个身后名,对为人耿直的范仲淹来说,倒更像是“怼”出来的。这位北宋官场“刺头”,别人都是挑软柿子捏,唯独他专挑大人物怼,怼太后怼皇帝怼宰相。(入园石牌坊上书“高山仰止”)进士及第,范仲淹督过盐运,修过海堰,只是这种县级官员,安放不下他的天下之志。他很快上疏了万言《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轰动一时。在前辈晏殊推荐下,范仲淹得以入京任职。领教了老范同学的才识,晏殊却大大低估了其胆识。到京没多久,不等试探京城官场的水深,范仲淹便忍不住又递起了折子。当时章献太后仍主持朝政,听说仁宗要率百官为太后祝寿,上疏称这是混淆家礼与国礼。这还没完,接着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这可急坏了晏殊,批评范仲淹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倒心无波澜,回信表态:“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范仲淹居然对官场“大酱缸”免疫。多年之后,又把矛头对准了当朝宰相。(神道)因不满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范仲淹把京官晋升情况绘制成一份《百官图》进献仁宗。这一波创意讥讽,惹恼了吕相,反诬范仲淹离间君臣,几个回合下来,范仲淹遭贬。同情老范的同僚梅尧臣,写了一篇《灵乌赋》相赠,劝他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类似的劝说,范仲淹耳朵早已听出了茧子,他立即回了一篇同题文,再表心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像)祠中塑范仲淹像,像上悬挂“以道自任”的匾额。这点出了范仲淹信守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执着,而其之所以不惧谏言的底气,来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般对名利的佛系。试想,如果心里老打着保全乌纱帽的算盘,又怎会不瞻前顾后?◆文韬武略:边疆有战挺身而出,新政改革全力以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只有戎马生涯才能有如此体会。这种边塞词的刚劲风格,实际上也为宋词豪放派开了先声。(陵园)康定元年(年)前后,西夏进犯北宋边境,京师朝野震惊。打嘴仗时,文官们都是左一套右一套,可战事面前,个个又当了缩头乌龟。这时,范仲淹又成了众望所归,宋仁宗命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得以大展身手,“号令明白,爱抚士卒”,战略得当,军威大振。西夏人感叹其“腹中自有数万兵甲”,宋仁宗赞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祠门横批上书“文韬武略”,在实行文官政治的北宋,像范仲淹这样的文武双全之士,并不多见。西方边事稍宁,庆历三年(),觉察到朝政隐忧,宋仁宗决定锐意进取,他第一个想到的又是范仲淹,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范仲淹墓)“庆历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贵族官僚利益受损,便又开始生事阻挠,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人言可畏,最终改革仅一年多便被废止。边疆有战挺身而出,新政改革全力以赴。范仲淹做事,必定是竭尽其力。在他看来,成功与否,自己决定不了,但一定要尽全力去做。有这样的硬核干部,宋仁宗心底肯定是高兴的,尽管也曾无奈再三贬逐过,但最终还是为那通神道碑亲篆“褒贤之碑”四字碑额。眼下刚开播的古装剧《清平乐》讲述宋仁宗故事,就get到了这对君臣不一般的关系,戏份不少。◆“先忧后乐”:子欲养而亲不待,与母亲同园而葬“先忧后乐”是范仲淹的口头禅。范园内,不仅神道两旁逐字树立有石碑,祠堂正门对联也是这句话。祠堂墙壁上镌刻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是其出处。(范园)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出任邓州。远离了争斗不断的庙堂谗言,见到的是友善淳朴的一方百姓。这可能是他官场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从应天书院走出来的范仲淹,还在邓州设立了花洲书院,平时闲暇也乐于讲学。愉悦的氛围里,当他收到好友滕子京为岳阳楼求文的来信,欣然挥墨写就。这座范仲淹从未登过的楼,就这样成了后人的“网红打卡地”。不局限于览物之情,范仲淹在文中纵谈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文正公祠)可在工作视为常态的今天,谁都知道“事情永远是做不完的”,心忧天下又怎能忧得完呢?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特殊的家世,让他更能体会母亲的不易。如果有“后乐”,孝敬母亲当为其一。遗憾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范仲淹《求追赠考妣状》载:“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失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己不待。既育之仁则重,罔极之恨曾无。”从游学分离,母亲常思念流泪几乎失明,还没等到他的仕途起色,母亲就又去世了,这让他内心充满了愧疚。(范仲淹母亲墓与长子墓)《岳阳楼记》成文6年之后,范仲淹在徐州病逝,享年64岁,后赐葬于洛阳万安山下。祠后便是墓园,范仲淹与母亲谢氏、长子范纯祐长眠于此。只是三代人的坟墓排列有些奇怪:范仲淹在前,母亲在中间偏东,长子在后部偏西。守墓老者解释,意为“扯儿背孙”,谢氏肩上背着孙子纯祐,右手拉着儿子仲淹。虽是民间说法,倒瞬间让肃穆的墓园,呈现出了一派家的清平暖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