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这是经典至极、流传甚广的两句诗,集深沉、真挚、沧桑与大气于一体,让我们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更是品味到了来自生活的无限蕴意。
那么,当看到这两句诗的时候,也相信大家都能在第一时间想到黄庭坚这位诗人。
黄庭坚无论是在宋朝的诗坛上,还是在整个中国的今古诗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黄庭坚,他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写诗秉持“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的理念,他推崇杜甫,他注重炼字炼句……。
想要读好诗,黄庭坚的诗,真的值得我们为之停留。
追逐古诗词,吟啸徐行,在诗行的清香里,安放灵魂;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便是黄庭坚的一首诗。
这首诗短短四句,写得美妙又大气,堪称黄庭坚绝句中的冠冕之作。
不过,这首诗的知名度不是很高,所以,读过它的人,可都是“文化人”。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宋·黄庭坚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关于背景:绍圣二年(年),黄庭坚被贬官至蜀地,元符三年(年)被放还。
当时的黄庭坚已处于人生的晚年,于艰难险阻之后,他能够得以放还,也可以说是一件幸事吧。
而我们这里分享的这首诗,就是黄庭坚在被放还后,因心情大好而写。
作者此次放还一共写下了两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黄庭坚一生写了许多诗,而他的其他一些诗作也都被多个诗评家所点评并推崇过,唯独被放还后所写的两首绝句却遭遇“冷落”。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组绝句终究还是被够后人发现,且给予“黄庭坚绝句之冠冕之作”的高度评价。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城西门,面临洞庭湖。
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
诗的首句间接切题,营造出了“登高望远”的氛围:满川风雨独凭栏;在满江的风雨之中,我“独自”登楼凭栏。
“满川”二字写出了空间的广阔,“风雨”则在点名天气的同时,晕染出画面的朦胧与沧桑感。
一个“独”字,将人物(作者)拉入画面,体现出作者形体上的孤独。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它的韵味却是饱满的。
经过细品我们会发现,在作者所用到的物象之间,有着相互衬托的关系。
“满川风雨”的空旷衬托出了“独”的渺小,而“独”的渺小,又衬托出了“满川风雨”的空旷。
所以在这样“大”与“小”的相互烘托下,画面的立体感不仅得以增强,而且其中的大气沉稳的情感色彩也得以增强。
后面一句别有特点:绾结湘娥十二鬟;君山众峰的形状就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
这之所以说这一句有特点,主要就是因为作者在其中妥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而让物象“君山”的形象显得更加生动、更加清晰。
湘水女神的发鬓是什么样子的?就算我们不能亲眼所见,也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出来。
我们想象中湘水女神的发鬟是什么样子的,君山众峰的形状就是什么样子的。高低起伏、左右绵延,山峰与山峰之间疏密有致、错落有致,这样的情景足够让读者久久回味。
借比喻的手法写活物象,从而更加有效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这就是承句的魅力所在。
最后两句从构思到布局安排皆见匠心: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只可惜不能与洞庭湖近距离接触,无法体会到在“银山堆里看君山”的那般神奇。
刘禹锡曾有名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他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瞬间让物象变得活灵活现,给予读者最大程度上的审美享受。
黄庭坚在登上岳阳楼的时候,或许是受了刘禹锡的启发,亦或是他恰好也产生同样的感触,从而把“洞庭湖”比作银山。
那么作者为什么说“洞庭湖”为银山呢?这就与首句中的“风雨”有了关联。作者登楼的当天恰遇风雨,所以在风雨的作用下,洞庭湖大浪涛涛,形成了一座座发着白光的“银山”。
刘禹锡笔下的“白银盘里一青螺”神奇动人,黄庭坚笔下的“银山堆里看青山”也同样神奇动人。
前者所呈现的是静态之美,而后者呈现的则是动态之美,两种不同的美没有谁比谁更胜一筹的说法,只能说它们各具神奇、各具特色。
“可惜”二字虽然体现了作者不能亲临湖面看风景的遗憾心情,却也更加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忘情于山水的那种洒脱与愉悦之怀,更加有力地表达了他对眼前风景的热爱之情。
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因为作者的新颖构思与有力触达,能更进一步地放飞思绪,去充分感受其中的美妙、神奇与壮阔。
风雨满川宜放眼,白银推出好山来;各位看官,对于黄庭坚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畅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