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新闻 >> 正文 >> 正文

后的匠心故事让ldquo竹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2/7/11

传承文化,不仅需要出众的技艺,更要一颗有情感、装满故事的匠心。三位有技艺又有匠心的年轻人:让竹子开口“说话”的90后匠人刁宽;“玩皮”世界的90后皮艺工作者黄思林,千年瓯窑烧制技艺再现者娄林峰。听他们,讲述守护匠心路上的故事。

刁宽:让竹子开口“说话”

“我的右手是8个月大的时候被开水烫伤。”刁宽从小就和其他手艺人不一样,没有健全的双手,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喜欢上手工制作。小时候,他就会用纸或者会用木条,甚至会用一些草的秸秆去做一些东西。

中学时代,他曾用烤串的竹签和胶水粘连为同学做出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的主人,现在已经成家,这张照片他却一直保存着。”同学间的友谊,借着这竹签作品仍持续不断地传递下去。

这份爱好到大学,也一直在持续着,刁宽去研究一些竹签的制作工艺。比如,当时花了将近一年半时间完成大型作品《岳阳楼》。“它所有的结构,包括所有的门窗,都可以拆卸或组装。”刁宽自豪地说道。

然而,大学及这之前完成的作品,刁宽并没有认定它们是一件工艺作品,只能算是一个手工制作。因此,毕业后他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是到处寻找一些和竹有关的工艺,先是在浙江乌镇遇到第一位恩师,在他的推荐下来到东阳,拜东阳工艺美术大师胡正仁为师,专注学竹编手艺至今。

回忆起胡师傅,刁宽总结道:“我在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更多的是一种对时间的要求,一种对竹的痴迷以及一种对竹的精神。”

最初胡师傅看到刁宽手的基础条件不好时,常常会有劝退的想法,他们甚至会给他介绍一些其他的工作。

其实这并不奇怪,在大众的认知里,竹编是非常传统的手艺,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在做,少有看到年轻人在做,因为许多年轻人在学会竹编后,在未来的就业、生存以及生活上会变得非常难。

尤其是因为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诸如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的出现,导致竹编制品的产业慢慢下滑。在过去,竹编大多数都是以实用器具为主,如篮子、竹筐、竹篓、竹席,但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城市里面,很少会用到这些大件的东西。那如何让不太令人看好的“传统产业”能在传承的同时,仍能在当代谋取生计?

“就是要做一些更好的设计,更好地符合当今审美的一些作品。在竹编里面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创新。”刁宽在不断地摸索中找到了新出路,他做了一些比较受年轻人喜欢又能售卖的小玩意,比如胸针、铃铛、耳坠这些首饰,它们比起以往的竹编制品能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竹编与刁宽的一生有着难舍难分的缘分。透过这些,刁宽希望大家可以突破自己的局限,像他一样。即使在开始和过程中,很多人都不会认可,但因为那份对“手工”的热爱以及坚持,最终,他另辟蹊径,找到了属于爱好与工作兼得的生活方式。

黄思林:皮与灯结合,让作品有自己的语言

刁宽与竹编“较劲”,同为90后的黄思林则用皮玩古灯。

谈起“皮具之路”,黄思林笑了笑:“小时候,在父亲厂里玩时,闻到那股皮所具备的独特气息,至今都记忆犹新。”

长大后,黄思林选择去当兵。在当兵的两年里,他接触到一些皮制器械,如望远镜外套、武器套等,感觉摸起来很特别,自此,触发了做皮的“开关”。

在退伍刚回来的那几个月,黄思林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直到后来,他买了一些基础的工具和一些皮的原料,在家里自己做一些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比如钱包、皮套。

几年后,黄思林拥有了自己的专属工作室,也给自己积累了一个蛮大的工具墙。对于这些改变,他最大的感叹和满足就是,“待在这个空间里,我做东西时会特别的安静,特别有归属的那种感觉。”

从原先做一些生活实用性的东西,慢慢去制作与空间相关的东西。现在家庭里,“钨丝灯”已经慢慢地退出了市场,但在黄思林的灯具上常常会看到。“因为我觉得传统的钨丝灯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用心,充满回忆。小时候家里就是打着灯,在窗边看书,它照出来的光,再配合空间、结构以及灯下面橙色部分的反射,带来耐人寻味的感觉。”

每一个皮制工艺品,它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语言,也会遇到不同的人。为此,每完成一个,黄思林都会有一个记录的习惯。“以前只会拍照,后来因为平台需要一个视频,就开始去学习如何通过动态的视频去呈现出皮具自己的个性。”

回顾过去的岁月,他感慨,对于年轻人来说,能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后,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又能在单独的一个领域里去把它做好,让作品本身去产生它自己的价值和自己的语言。

娄林峰:以新花样,寻找最朴实的瓯窑

在转行做陶艺前,娄林峰曾是资深平面设计师,经营一家设计公司,并拥有一家小会所和三间茶馆。年,他做了一个让大家瞠目结舌的决定:全部卖掉,只身前往龙泉学习青瓷技艺。

为什么在老家有事业、有稳定收入,还要远离家乡,从城市来到乡村,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从头开始呢?

当时的娄林峰,对陶瓷并不太了解,只是因为喜欢收藏一些古玩,比如紫砂壶以及各式各样的茶杯。“之前我曾收集过一千多个杯子,结果越收的时候,对审美会越来越高,于是,干脆我自己去做。”

在龙泉拜师学艺的多年里,娄林峰自己学烧瓯窑,他就像一块海绵,从拉坯到釉水研发,从上釉到烧窑,努力汲取瓯窑烧制每个流程里的养分。寒来暑去,他蹲在窑炉前,听着柴火声劈啪作响,直到年中旬,功夫不负有心人,娄林峰终于烧制出瓯窑青瓷,也就是意味着成功恢复了瓯窑的胎土和釉色与烧成曲线。

作为一名千年瓯窑烧制技艺传承人,娄林峰认为,首先要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先传承好,而传承则又必须从瓯窑本身的文化属性及陶瓷的属性开始。”所以,在前期“土”的研究上,娄林峰会花很多很多精力,因为土对于陶瓷烧制是最重要的,正所谓“一土二烧三成型”。到现在,他们也仍然没有停止研究,因为要不断地往前人靠近。

陶山镇自古就是一个瓯窑窑业集群的地方,曾多次出土壶、坛、瓮、盘、罐、灯盏等瓯窑器物。这些瓷器品质上乘、釉色精美,本地瓷泥及釉矿曾得到过专家的高度认可。烧出第一炉瓯窑青瓷后,为进一步探究独特瓯窑文化,年,娄林峰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陶山郑宅村,开了一家瓯窑工作室。

在他们工作室的周围有很多丰富的窑址,娄林峰以及团队会比以前学习的态度会更加认真。窑里捡到的瓷片,都可以作为每个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近几年,娄林峰也着重一些材料的创新。“因为我感觉很多东西比我们去看这些宋代的器型,它的韵味会带给你非常舒服的感觉。”所以娄林峰他们在所有材质表达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研发的釉水体系下,会做许多不同可能性的尝试,工作室里如今的釉水累积大约有多种,可以供很多设计师或者艺术家来他们工作室里去创作,满足他对创作的一些材质的要求。

创新上的新花样,但内里却依旧是陶山本土那最朴实的气息。

“给我60秒,做个自我介绍”

——温州人APP,你下了吗?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黄豪

责编:何继岗钱若谷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翁逻沿李冶

总监制:邓雄杰

本文由温州人APP编辑发布

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