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也算走南闯北,可无论我在哪里,每逢清明节的时候,一场纷纷细雨总是悄然而至。今年我在北方,在山西,这场雨,虽未准时,但依旧来了,且是提前了几天。
清明节时吟《清明》,若有雨的加持,才会更加应景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至今忘不了,曾经在洞庭湖边读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心情。
夜晚的时候是在巴陵广场的长椅上睡的,本以为这里的灯会半夜会熄灭,没想到直接亮到天明。即便是夜深的时候还是有人来到这个广场上散步聊天,几乎一整夜都有人在,而且不仅仅只有我一个人在长椅上睡了觉,这个地方已经完美融入到当地人的夜生活了吗?
凌晨一两点那会儿我醒来一次,真的去坐回了那里,只能看到湖面上船的照明灯,还有湖面上不时掠过的一些“飞鸟”?难道这是沙鸥?我不禁拿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朗读了一遍,话说他真的是仅仅看着一幅画就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吗?现在真的很应景好不。
以前学习它的时候还未到过湖南,至少在我家乡那边是不会出现“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所以难以想象那种情景,如今这种情况放在湖南实在是很正常的。即便抛开这个不说,关于洞庭湖昼夜景象的描写,吻合程度也相当高了,至少在我这次的感受中,当然,那个虎啸猿啼我就会心一笑了。大概凌晨四点的时候已经有第一个人到巴陵广场这跑步锻炼了,六点时天已经亮了,晨练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里是洞庭湖》
于是清明那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内容就是《清明》诗。我的感受,与在除了山西任何一个地方度过清明的那天都是不同的,然而,我还不在那个地方,那个山西著名的“酒家”——杏花村。我想,若是在那里,我的心情大概会更加复杂吧。
我知道,关于《清明》一诗中的杏花村到底是何处,是有争议的。在查阅过资料,看过多家说法后,这个争议仍旧是争议。如若不然,也不会出现下图中这样的情形。
以文化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都知道,真相只有一个,历史已经无法复原,就连最高法都要照顾两地人民的心情,不能从一个真实的历史角度判定这种事件,所以关于杏花村究竟在哪,过去、现在、未来还将一直争议下去。
作为一名山西人,我在今天不会选择去参与这场争论,得出我认同的结论,因为我不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但汾酒,却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从古至今人们对《清明》诗的争论,所以最终,我也只能回归到这首诗中了。
《清明》是一首酒诗吗?毫无疑问是的,杜牧要饮酒,不然也不会问牧童酒家在何处了。名诗配名酒,这好酒,却唯独山西的杏花村才有,从这一点来说,《清明》当属山西杏花村最与之相匹配。
那杜牧更想表达什么呢?牧童遥指之处,究竟是一个地方,还是一个方向?若是一个地方,说明杜牧的的确确在这个叫“杏花村”的地方喝到了酒,他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喝酒的好地方。若是一个方向,那杜牧想表达的更像是一种意境,一个同时有杏花、村落、酒的地方所带给杜牧的一种感受,他用“杏花村”三个字把这种感受描绘得更加诗情画意。从这一点来说,这首诗的重点已经不在酒,而在于对人、对景、对己的真实写照,他把最感染他的场景表达了出来,此时,与《清明》之诗相匹配的地方就太多太多了。
我无法知道杜牧若是知道他的诗作在今天的影响将会有着怎样的感受,但芸芸众生,若是有一人可以理解到他当时的心情,欣慰之情想必还是会有的。
地方任他争,好酒配好诗。只有汾酒,才是最配《清明》的。
来年的清明,若在山西,将去汾阳。若在雨中,这一碗杏花村的酒,还是要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