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科林伍德(英)
文章分类
历史奇闻
文章字数
字,阅读约3分钟
导言
爱国主义应该是每个时期都应该传唱的主题曲。每个人都应该以国家为荣,为祖国的建设和进步而献身。祖国越是需要我们,我们就越应该想到祖国,包括导弹之父钱学森。他的事迹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由于落后,旧中国一直处于挨打的境地。钱学森深受感动,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民族的崛起而奋斗,改变落后的面貌。极具读书天赋的钱学森,成绩一向优异。后来,他了解到国外科技先进,就想出国留学深造。
年,25岁的钱学森来到美国,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他的老师是举世闻名的冯·卡门。韩愈在《学解》中写道:“人之业,勤于闲暇也。”钱学森一直深刻理解这个道理,所以一直潜心研究。经过一番努力,他先后获得数学和航空博士学位,成为老师的得意学生。
然而,钱学森却始终深深铭记自己留学的初衷。他一直把祖国放在心上。但由于战乱,钱学森即使回国也未必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当时的形势不适合停下来搞科研。所以钱学森一直在等待能回去的那一天。年,当钱学森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激动万分,认为时机到了。在美国生活了20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回国了。这次回归,既是对家乡的思念,也是对祖国的回报,因为他时刻记得自己出国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回去建设祖国。
01
但美国逼着钱学森留下,不让他走,说他一个人就能到5个师。如果他就这样走了,美国就吃不消了。因此,他一直受到百般阻挠,并被软禁。在此期间,钱学森不为所动,始终惦记着回国。当时中国正需要科学人才,国家不得不与美国谈判,并在日内瓦会议上与美国讨论此事。最后,以释放15名美军战俘换取钱学森的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一直在思考回国的计划。直到5年后的年,钱学森终于坐上了回国的航船。钱学森回国前接到一封神秘电报,嘱咐途中不要下船,注意安全。一开始以为只是一封简单的信,没想到50年后才真相大白。当时,钱学森看到电报后,觉得文字简单朴实。他以为是父亲寄来的,就回复说不用担心,事后也没多想。
02
此后,钱学森一直致力于科学研究。他潜心钻研导弹建设,为国家航空事业不断作出贡献。直到50年后与家人的一次偶然交谈,钱学森提到这封电报,才知道这封电报不是父亲发出的,而是外交部担心他在路上的安全,让他多加小心。为了掩人耳目,他用父亲的口吻发了电报。
事后,钱学森恍然大悟,他在担心祖国的同时,祖国也在担心自己。怎能不让人心动?钱学森也曾为祖国献身。他几十年如一日醉心于导弹研究,成绩卓著。他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学者。他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岳阳楼记》记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见,有些人无论在哪里做任何事情都会心系家国,钱学森就是这样。
结论
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钱老这样优秀的爱国科学家。正是有了他们无私,忘我的努力,中国才能取得今天的卓越成就和国际地位。这样的优秀品质,我们应该感恩,应该学习。作为个人,我们也要把祖国放在心上,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我们与祖国休戚与共。
参考文献
《岳阳楼》
“学习讲解”
这里是《醉影在心》,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历史上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邓小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62.html